2024年12月25日中原焦点团队刘永利分享1843天,中原焦点团队第12期百日读书打卡第65天,今天阅读《行动孕育希望》。
当幸存者纠结于为什么死者选择自杀时,我们可以这样提问:
首先得发生什么事情才能让你对此有所理解?
什么可以帮助到你,好像不知道这件事情一样?
对你很重要的人会怎么说?
如果你理解了当下发生的一切,那么你会和现在有什么不同吗?
你觉得怎么看这件事情是最有意义的?
现在看来,怎么看待这件事情的角度是最有意义的?
你怎么想自己解释这件事情?
你希望怎么向自己解释这件事情?
其他人是怎么看的?其中什么观点对你来说是有用的?如何让它变得更有用?
你会怎么从另一个角度看或者想这件事情?再换个角度呢?(当对方非常负面,或者因为他们自己对死亡动机的理解而陷入自责时)
在治疗期间最重要的是要让人们按照他们自己的情感阶段走,而不是过早的让他们跳出失去亲友的痛苦。当事人自己会告诉你,他们已经准备好下一个阶段了,这些问题能够帮助他们重铸自己的生活:
你会怎么记住那个人?你怎么会想要记住那个人?你将会怎样以这段记忆为荣?这个人在你的生命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记?你是怎么知道你正处于悲伤的恢复过程中?对你重要的人将会怎么知道你当下的状况?你采取了什么措施以帮助自己走上恢复的道路?你是怎么知道现在所做的对你自己来说是重要的?过去你是怎么度过类似的悲伤和创伤期的?你需要怎样的帮助?逝者会觉得你需要怎样的帮助?你目前应付的如何?你是怎么知道幸存下来是值的呢?做一个10分到一分的评价,10分代表我现在正以适合自己的方式走出来,一分代表完全相反,你给自己定几分?为什么你现在是4分?你需要怎么做才能升到4.5?你是怎么知道自己已经为下个阶段做好了准备?想要稳定地保持在4分这个水平上,需要继续做哪些行为?
在帮助幸存者的过程中,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让出路来,尊重自然康复系统,避免干涉。
丧亲之痛,不是一个能够被忽视或草率对待的不适应过程,而是一个让人们重拾信心的痛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