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拖延成“浮萍”

小万总在拖延里挣扎:约定集合他最后一个到,提交材料总卡着点,领导安排的工作非要拖到最后一刻才动手。他自己也懊恼,清楚这会影响发展,甚至能清醒帮别人解决类似问题,可到了自己身上,“不急不急”的惯性总改不掉。有人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拖延从来不是什么改不了的“本性”,更像是王阳明笔下那池“随开随蔽”的浮萍——心性没有找到真正的“源头”,才总被外界节奏推着走,陷入被动。

小万小时候的经历,恰好让他的“拖延应对”成了“无源池水”。为了家庭作业,父母用斥责和打骂纠正他的拖延,却没帮他建立“主动做事”的内在动力。那时他按时完成任务,更多是为了避免惩罚,而非认同“及时行动”本身的价值。就像没有源头的池水,只能跟着风雨摇摆,他的行为也始终围着“外界催促”转,没养成“由己”的主动意识。后来工作中没了强硬约束,“无源”的问题便彻底暴露:没有外在压力时,就不知道该“为何而急”,只能被deadline逼着走,形成“懊恼—决心—再拖延”的循环。

但让人欣慰的是,小万已经有了“活水萌芽”的迹象。王阳明说“有源者由己”,真正的改变,从来不是被动修正,而是主动唤醒内心的“源头”。他能在看到别人拖延时主动帮忙,说明他早已清晰认知到拖延的危害,甚至梳理出解决办法——这份“旁观者的清醒”,正是他内心“不拖延”的本心在闪光。只是这份清醒还没完全转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就像活水刚有源头,还没来得及让整个池水流动起来,遇到具体事时,旧有的“随物”惯性还会冒出来。

其实,打破拖延的“浮萍困局”,关键不在一下子彻底改变,而在一点点培育“由己”的动力。不用苛责自己必须立刻摆脱拖延,不妨从微小的主动选择开始:集合时提前十分钟出门,材料先搭好框架再细化,领导的安排记下来标上“提前一天完成”的小目标。这些小事看似不起眼,却是在给内心的“活水”筑渠——不再是为了应付他人,而是为了让自己更从容,为了不辜负那份“想变好”的决心。

王阳明说“凡不息者有源”,真正的改变从不是一蹴而就的“顿悟”,而是细水长流的“渐修”。小万已经迈出了认知的第一步,剩下的,不过是让内心的“活水”慢慢滋养行为。终有一天,那些“卡着点”的窘迫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不慌不忙却事事稳妥”的从容。毕竟,能主动看见问题,就已经走在“改”的路上,只要顺着这份心意慢慢培育“源头”,就绝不会困在拖延的“浮萍”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