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听了付老师的讲座,她讲了高质量预习四步法:读、画、查、疑。读:大声朗读课文三遍。画:圈画生字词,标注自然段。查:查不认的字、多音字、不理解的词语、作者资料或者写作背景等。疑:针对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还有她们学校的高效的预习评价表,具体到每一课每一步的星级评价,非常值得学习。虽然我们也让学生预习,但是没有这么系统,通常上课时有的孩子课文都读不通顺,无法做到高效的预习。课堂上因为没有做到高效的预习,也会占用我们课堂的时间,当然最大的原因和我们老师没有做到系统统一的要求有关。
有目的、有计划的预习,对于学生学习新课是非常重要的。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所讲的学科中,应当使学生有某些已知的东西,在感知教材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越积极,他学起来就越轻松。孩子通过预习而在脑部储存了一些已知的知识,当我们在授新课的时候,他们就能快速地跟上我们的脚步,并且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对新课有更深的理解。这样,就会让他们上课时精神注意力越来越集中!反之,学生的注意力则会在课堂上开小差,学习效果也会不理想。
当我们讲解看似孩子索然无味的教材时,我们必须针对着学生的思想,提前布置一些与这篇课文有关,孩子们又易操作的预习单,有动手操作或是摘抄或是阅读后小记等实践性作业,触动他们的思想,让我们所讲解的东西就在学生的意识里引起兴趣,学生学课文之前在阅读时头脑里留下的思想,这时候好像又苏醒了,更新了,它竭力向我的思想靠拢,——学生不单是在听讲,感知新教材,而且是在自己的意识的深处搜索某些事实和现象,对它们进行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把不随意注意应当与随意注意相结合。这就是要使学生意识里有一点“思维的引火线”了!这样,在所讲的学科中,让学生有某些已知的东西,在感知教材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越积极,他学起来就越轻松。通过阅读而做好准备的注意力,也是减轻学生脑力劳动的最主要的条件之一。他们就不会感到疲惫不堪了。不过老师的课前的备课和研究要付出很多精力,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要特别注意学生的预习,设计有趣的语文预习活动,同时,重视阅读过程中的陪伴、分享和互动,真正实现高质量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