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分析席勒所谓理想的人、理想的国家,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为何踏入大学?笔者目前对这个问题的一个答案是,为了成为更理想的人。然而这个答案中,“理想的人”的定义必须得到阐释。对此,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在“何谓理想”这一点上,对笔者有些许启示。
席勒认为,从审美这一评价体系角度,理想的人应该有以下特征:
他(她)全面发展,兼具理性与感性;他(她)乐学好思,同时拥有发现美的眼睛;他(她)能平衡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在游戏冲动中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获得自由。平时人们一般称这种人“会生活”,因为他们在做好自己的事情的同时,也闪耀着自由人性的柔光。
有了理想的人的概念,相应的就有了理想的国家的模板。在席勒眼中,它应该具备这些特征:
它会举办与智力、体力这类高尚存在相关的活动,例如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它不会贫穷到让人无暇顾及自己的发展,也不能富有到人们无需思考关于自己的问题,即它让人有需求,却不一定全部满足;与此同时,它在公共空间之外要允许私人空间存在,好让人们有地方思考那些关于美、关于全面发展的事情,而不是像《我们》中那样人人住在玻璃房,毫无隐私可言。
人如果要真正成为一个理想的人,就需要一个有利的环境。如笔者上面所列,如果国家拥有有利于人成长的环境,那么人就更易称为一个理想的人。席勒在书中认为,现代国家并不重视全面发展,它更像是一台精密的钟,每个零件在其中都有自己的位置,但这些零件并不是万能的,只能在这个钟里面各司其职、无法逾越。这样的国家、这样的环境,显然是不利于人的发展的。而真正有利的环境,笔者认为,考虑到当今生产力远超古希腊时期,人类不可能再照搬古希腊的体制或是大肆宣扬古希腊的“完美”;审美教育作为一个培育人的环节,则应置于重要地位。因为审美教育可以启发人发现身边的自然美,平衡他的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最终让他接近“成为理想的人”的目标。由此,人需要一个理想的国家来帮助他称为理想的人。
然而当今世界,真正如席勒所谓“理想”的国家是不存在的,因为人类的生产力远未达到让所有人都有心思顾及自己的发展的程度。放眼世界,美国的经济实力确实强,却有着显著的贫富差距;日本经济实力也不弱,却因为社会体制等原因被公认为世界上社会压力最大的国家;我国经济实力也很靠前,然而我们在经济以外仍然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理想的国家,需要每一个人共同努力去创造。人接近理想的同时,也会渴望一个与自己相匹配的国家——于是人们会努力建设一个理想的国家。
由此笔者认为可以将理想的人和理想的国家的关系阐述为:理想的人会带领所有人建立理想的国家,理想的国家反过来促进人称为理想的人。
诚然,现在世界上没有符合席勒所认为的理想的国家,但人们终有一天能创造出那样的世界——毕竟,第一次工业革命,也就是近代化的开端,距今才三百多年,在进化的道路上不过短短一瞬,而假以时日,人类终将设计出一个真正理想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