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升初中后,进入青春期,不论是外貌还是性格,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之前在镜头前哈哈笑着扭腰的小胖子不见了,蜕变成了一位沉默少言的英俊少年。
这少年爱看《意林》,爱写抒情类的散文,小王子的忧郁气质越来越明显。
儿子在作文里写了原因:小升初后,各项课业突然增多,不仅学习任务加重,学习时间也不知增加了多少倍,生活里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不太适应这种变化,觉得生活了无生趣。
也确实,儿子在校学习五天,回家还要继续学。
娃爸给儿子整了语数外物理四门课外辅导。语数上大课,英语和物理一对一。儿子的一周,基本上都是在上课中度过了。
一周七天,天天都上课,没有一点娱乐和放松,确实让人受不了,毕竟人不是机器。
我担心儿子在如此高的学习强度下身心出问题,与娃爸商量,是不是应该结合儿子的学习情况,适当减少补习课程。儿子觉得要补的就给他补,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全补,结果他不能完全吸收,效果反而不好。
可惜娃爸坚持“现在不吃苦,将来就得吃苦”的思想,还是坚持一门都不能落下,都要补。
这可让我为难了。如何让儿子在娃爸的强学习控制下还能喘口气,不至于对学习产生厌恶,不至于陷入消极负面情绪里呢?
我苦寻破解之法而不可得时,儿子自己找到了出路:他又开始弹琴画画了!
儿子的钢琴,五年级时过了十级就停了。画画也是在五年级,学了五六年,突然就不愿画了。
没想到,两年后,儿子会因为学习承压而又重新拨动琴键拿起画笔。弹琴和画画成了他释放压力的方式。难怪大家都说“会弹琴的孩子坏不了”。
以前,钢琴和画画,儿子都是被我要求学,现在,他是自己主动去学,对他而言,感受自然很不一样。
娃爸却说他:“你弹琴就只练一首吧,把一首曲子练到滚瓜烂熟,能在大家面前露一手就行了。”
目的性极强的娃爸,终究是无法体会一个人沉浸在自己无用爱好里的愉悦和放松。
幸好我能体会到儿子的感受,我也支持他,想怎样弹、怎样画都行,只要能沉浸其中,释放压力,感受到愉悦就行。生活的最高境界不就是“乐”么?
多年前,我带着儿子去学钢琴、学画画时,没想过让他成名成家,而只是想让他懂乐律、感知美。我深信,受过艺术熏陶的孩子,即使不成才,也不会变坏。
而且,在我们这一辈子或长或短的人生里,总会遇到一些说不出又难以解决的问题和困难,需要我们有很强的化解内心冲突、调整负面情绪的能力,而艺术就成了一种强大的疗愈之力。
我没想到,让儿子小时学钢琴、学画画的用途,在这一日体现了出来。
儿子在作文里写道:弹琴和画画,这些无用之用,如一把古老的钥匙打开了一间陈旧的房子,让我发现了一个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