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被推荐听了夏昆老师的一个公益讲座。
因自己孤陋寡闻,所有都是第一次。第一次见识这样庞大类型的公益活动——教育行走;第一次接触夏昆老师;第一次感觉“共鸣”这个词的神奇;第一次感觉一个人魅力与刻意的装扮背道而驰;第一次因听他的讲座,一口气买了他的两本书;第一次觉得一本书定价一二百不算贵。
好吧。我承认我可能有点儿冲动。那就让这冲动持续的时间更长一点儿吧。
夏昆,一名高中语文教师,一个“不务正业”的语文老师,一个参加过诗词大会个人挑战赛的语文老师。在我眼里他却是一名充满艺术气息的人。
这一点通常在第一眼就会有体会。一个人有没有点儿艺术气质,通常在他的衣着喜好,言谈举止,眉目眼神中已经展露无遗。这是一种内在的无法模仿复制的东西,也是一种骨子里焕发出的与众不同的格调。可能是天生的,也可能后天熏染的,也可能是长期可以培养的。
我到底算是学过美术的人。也曾有一段年少轻狂为“艺术”奋不顾身经历。所以,对于这种风格的讲师莫名有一种“相见恨晚”的错觉。不过,真正的艺术家一定是内外统一的。因为艺术是最接近灵魂深处的东西,你丁点儿假都做不来的。否则你就是一个伪艺术者。这个伪也是由内而外,不招自宣的。这和搞其它方面的专家不一样。其它行业的专家可能在短期内可以通过一些专业名词来糊弄,我想真正的艺术家是做不到的。因为,只要有“假”,他就成不了“家”。
言归正传。夏昆老师就这样松弛地坐在屏幕前侃侃而谈。海报上茂密的须发此时被剃的精光,一根不剩。以至我在开场后,我情不自禁的打开两次海报,再次对照这是不是一个人。至今还有疑惑。直到刚刚读完他的《中国最美的语文》的第一章,我才更加确定,那货真价实是一个人,也更加确定,我的感觉没有错。真正的艺术细胞在作用时,通常会让人在外在形式上看来,出其不意,又随心所欲;貌似没有规划,不管不顾,其实他们又极其专一,精细有余。
世界万物是矛盾统一的,包括我们每个人都是。而有艺术气息的人或许就是更加激烈的矛盾,和更加完美的统一,结合在一起的产物。我不敢断定,但起码夏昆老师身上展现出来的正是这个气质。
他的广告语是:以文学之美充盈生命,以音乐之美滋养心灵,以电影之美教化人情。他把文学,音乐,电影相融合,重新加工带入课堂。为学生真正打开了大语文殿堂的大门。
他第一节课就问学生:语文是什么?
我们语文老师能不能也经常问问自己:语文是什么?
语文在书本中,更在生活里;在现实中,也在历史里。
是的,这就决定了,真正的语文一定是生活紧密联系的。其它科目没有联系吗?有。但我们与语文的联系就像是血脉相通的至亲。因为它与我们出生开始就形影不离了,第一任老师就是我们的父母,上幼儿园就在唱儿歌念古诗了。这样看来,哪一学科能有这样长的相伴时间呢?它的重要性更不用说,大学很多非文学专业都要上“大学语文”,而像“大学数学”这样的科目在中文系就没有了。当然,它也是最难的学科,有很多人大学毕业了甚至还不能写一篇像样的文章。
最真最纯是最美的。同样,总认为最简单的语文其实也是最难的。
这就是事物的规律。很多学生和家长不重视语文,不看好文科,单纯追求见效快的科目,忽略语文。其实这是是违背事物的规律,得不偿失。可能短期内看不出优劣,一辈子总会见分晓。
比方说,美术,音乐类的教育。不应该因应试教育而偏薄。美术素养的基本体现,就是能辨别生活中的美与丑。如果是个“美盲”,那未来漫长的生活又该缺少多少乐趣。我们追求的一切价值又有多少意义呐?
我一直很崇尚“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中所蕴含的人生哲学。
语文是实践性和综合性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如果,我们只追“教材语文”,那孩子们的语文可能就早早夭折了。如果我们能有意识的把人文,历史,哲学,美术,音乐融入语文课堂,我想语文的生机才能焕发,语文也才能有血有肉的生长。
这可能也能解释,有很多非中文专业的人也把语文课教的有声有色,甚至很多成了大家。也有正儿八经中文专业的人却不一定教的好语文,甚至有人还厌恶教语文。
———读《中国最美的语文》初感。
自己胡言乱语中,却对“中国最美”四个字默默含笑。什么人敢把“中国最美”四个字用起来?想了想,也只有像夏昆这样有着浓厚艺术气质的语文老师敢用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