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老师新教育对话经典283续:
宜阳县董王庄乡中心小学
关键词:暗示、惯性行为、奖赏、信望爱学思恒、12习纲36习目
什么是习惯?
什么是习惯养成?
——新教育实验第16届年会主报告(一)
朱永新
压缩版:
(二)什么是习惯养成?
“习惯”为内容、“养”为手段,“成”为目的。
心理学,习惯养成是刺激与行为建立稳定联系。
习惯是由暗示、惯性行为和奖赏构成的“回路”。一,暗示,进入自动行为,选择习惯。二,惯性行为,身体、思维或情感。三、奖赏,是否记下,以备将来。慢慢地,越自动化。
婴儿视自身和世界为一,不分内外,不分物我,难建自己与世界联系。生命无序,与规律和秩序冲突。帮助儿童建立秩序,熟知规律,是成长内容。习惯搭建桥梁,心物联系,有秩序。符合会表扬肯定固化,不符合训斥消解。是社会化。
21天建立一新习惯。实为不同习惯不同时间,20天,84天,254天,平均66天。
习惯养成是建立积极自动系统,整理规划巩固提升生活生命,清晰有序和谐澄明舒展。
(三)“每月一事”与习惯养成
知识经济与信息社会。行动和田野。“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习惯”体现“素养”,变成“每月一事”,通过课程,体系化、固定化。用“习惯”是强调路径,倒推落实,倒推内涵。
“信望爱学思恒”成功六字诀。《一生有用的十二个好习惯——新教育实验“每月一事”项目操作手册》。12个大主题:1月,吃饭——节约的主题;2月,走路——规则的主题;3月,种树——公益的主题;4月,踏青——自然的主题;5月,扫地——劳动的主题;6月,唱歌——艺术的主题;7月,玩球——健身的主题;8月,微笑——交往的主题;9月,阅读——求知的主题;10月,家书——感恩的主题;11月,演说——自信的主题;12月,日记——自省的主题。提出了36个习目专题。如下图所示。12习纲36习目。
“每月一事”价值取向。不是零碎的杂乱的,指向幸福完整人格塑造。12个习纲“完整的人”必备素养,“完整幸福”。自我发展、社会交往和文化学习为维度,服务于自然社会精神生命,与国核心素养呼应。
德智体美劳,德:自省,智:好学,体:健身,美:审美,劳:劳动。今天,与守规、公益、感恩、友善等相交。
“每月一事”是行动模式。一种是实践,经验积累自省,理论归纳提升,实践检验;一种是出理论框架,重复以上。新教育实验的根本路径和取向。
从理论建构,“每月一事”是具体的,与日常习惯密不可分。核心习惯意味成什么样人,影响幸福。具有操作行动性,覆盖15年时空,为终身奠定基础。
“每月一事”契合生活节奏生命节律的经线和纬线。包括寒暑假,家校教育成一。
每一习惯,按身心规律,从浅入深,由简至繁,分为不同阶段。
但是,具体,根据原理,结合具体,在某时强化某事,也行。
例,师生无阅读习惯的校,把两三个月的“每月一事”习纲都确定为阅读。成习惯后,再其他。12个初成,再每月一个循开展。
习纲清晰、主题鲜明、习目完整、经纬交织的“每月一事”,覆盖家校,切合规律,习惯养成,人格发展,生活幸福完整。
读后漫谈
12习纲36习目
1.习惯是由暗示、惯性行为和奖赏构成的“回路”。比如我要养成读写的习惯,首先是一种选择,因为读写的重要性等等。然后持之以恒的培养一种惯性的行为,这里更是一种内部思维的惯性。对取得的成果进行自我表扬,肯定,要留下。在这样的反复下,最终形成习惯。实质上很多基本习惯都是一种内在的心理习惯。
从婴儿习惯,可以清晰的看到习惯养成的过程。
习惯养成的天数不同。比如说,读写习惯,可能需要等等一年才能养成。我自己的阅读习惯已经基本形成,写随笔的习惯,刚刚走了1/3的路程。
2.对行动的理解。他是一种行动,但是这种行动背后包含着深刻的理论。新教育的所有行动,都是这样子,他以行动的样式展现出来。但是他的背后,每一个行动背后,都有深厚的理论支撑。符合国家要求,符合世界教育的潮流。
每月一次,所列举的12习闪,包含了很多的要素。应该做成宣传牌,放在学校中,放在班级里,是对学生进行习惯培养的一个指针,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一个指针。
他的36习目,分低中高段学生的不同。
实施的办法,刚开始可以抓住几个重点项目,精心培养,12习纲培养全面以后,开始循环。这是一个躲不开的过程,仓促上马进行12习惯的循环,可能过了三年,没有一个习惯被培养成。刚开始可以,你两个月,甚至三个月,甚至一个学期我有一个习惯的培养点。当师生取得习惯培养的经验以后,下一个习惯可以加速。
新接手一个班,刚开始培养学生的第一个新习惯,一定要慎重,要慢,切实保证每一个家长学生都做到。有了这样一个基础,第2个和第3个习惯,就会水到渠成。这个习惯还是共读共写和学习。个人修养也是如此,先从读写习惯做起,然后再拓展其他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