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教学研究工作的逐步推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得以强化,课堂上的教学互动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教学效果有显著正面影响。地理学科知识覆盖面广,具有较强的可讨论性,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互动式的教学可以形成较好的课堂气氛从而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多用问题导向、话题线索等引发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交流,启发思考,丰富课堂上的地理互动讨论,培养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从而为学科能力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地理课堂应用
一、什么是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之间(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同学生之间)围绕某一指定话题进行互相交流讨论的教学模式。这打破了仅由老师讲、学生听的旧时模式,互动式教学强调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态度,寻找在学习过程中个性特点的发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种教学方式一般可分为师生间的互动与学生间的互动两种模式,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两种互动方式互相交融配合,以期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七年级作为初中阶段的起始年级,这一时间节点对于日后的学科成长是非常关键的,学生对于地理科的学习存在着好奇与茫然并存的特点,如果能顺利引导他们步入地理科的学习,让学生形成正确而且优秀的学科学习习惯,对于其学科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动”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布朗在《人性教育》一书中指出:缺乏情意的教学活动,不会使学生产生知识的学习。互动式教学注重情意教学,强调着“动”字,重点是必须让学生自己的身心动起来,其核心在于调动起学生的思维与执行力,朝着学习目标,共同完成整个教学活动。互动式教学中的学生的动,是发挥学习上的主观能动,突破传统模式和课本的局限,让学生以他们的眼光角度,循着教材和老师给出的方向主动去发现知识。我在教学“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一节时,采用布置课前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中这一节的关键词,身边地理中与之相关的事与物,思考教材中的这些知识点给你哪些思考。在课堂上我即采用了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关于海拔高度的名词,学生们的理解程度较好,在我提问我们身边的海拔元素时,同学们各抒己见,例如有人说出了海丰县海拔最高的是莲花山主峰,有的同学说出大面岭的海拔高度是230米,有同学说自己家住在高层楼,高拔高度比较高等等,在互动过程中,我点出了海丰的平均海拔20米左右,如果海平面不断上升,我们的家园面临着被海水淹没的危险。这时课堂的讨论更拓展开了,一些同学根据自己课前准备或者之前的课外知识积累,谈及了全球暖化、岛国将变海底国家等,更大程度地加深了对于相关词汇的理解,也让他们切身感觉到了身边地理元素的存在。整个互动过程在我的引导下,有序而逐步深入,达到较佳的教学效果。在寻找身边的地理元素这一环节中,我主要采用“生生互动”模式,让同学之间互相讨论和评价,某位同学就海拔的知识点发表了他搜集到的关于马尔代夫平均海拔只有1.8米左右,其国家领土是由很多小岛组成,将在不久之后被印度洋的海水淹没。这些课外知识引发了其他同学的极大兴趣,大家为他的讲解鼓掌点赞并投以羡慕的眼光,而这位学生得到了同学们的肯定评价,学习信心倍增,成为其学习的巨大驱动力。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互动式教学中要敢于让课堂动起来,而最容易引起课堂跃动的还是学生自己。如何让课堂更大程度的动起来,我采用了“小老师,小助手”的活动,就某一知识点,让一些掌握较佳的同学站上讲台,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学生之间的思维与表达方式都更趋近,所以利用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去分析一些知识点,更容易让其他学生得以理解和掌握,将课堂交给了他们,不仅主讲者得到了训练,听讲者也更容易地吸收到了知识,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在这一实践过程中,班级中自然形成了若干地理学习的小核心和以此核心形成的学习小组,整个课堂以及课下的学习气氛非常浓厚,成绩有了较大的提升。
地理学科饱含着生活气息和生命力,把握教材中任何一处地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之处,进行生活化的剖析,就可以让这门学科动起来。在讲解地图时我让学生临摹中国地图以至于能熟练画出中国地图,要求学生深入校园的每一处再画出浏览导向图,在学习“天气与气候”一章中,让学生分别记录了一周的天气预报数据和自己亲测的数据,并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这些教学策略都是能让地理学科与自己的生活尝试交融,让学科的学习跃动于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地理教学利用地理学科中的生活化元素中多让学生去实践,提升了学科的实践力和应用能力,课堂学习自然就动起来了,这也贯彻了教学大纲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要求,具有较强的可执行性。
三、互动式教学的实施建议
《地理课堂学习动力论》提及地理课堂学习动力源是由“教师教”与“学生学”构成的“二维”张力场,这是师生互动的基本类型。在实施互动式教学时,可以采用问题式互动,即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再进行回答,或者就某一知识点展开多层次的讨论。在课堂互动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强调互助、合作,让学生们懂得与别人分享和交流自己学习所得和知识收获,这一系列的实施中需要注意的方面:
1、任何互动都是为着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所以课前要有较佳的预习准备,针对教学目标设置相应的课前预习任务,让课堂互动有明确的范围与成果预期。
2、互动面向全体学生,避免只有少数好动、积极发言者进行,可以针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设置分层的问题或者采取不同的互动深度,必须让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地理学习过程的收获感和成就感,使课堂教学有更佳效果。
3、采用积极的评价为主,多以鼓励、期待的口吻评价每一次的互动。在学生互相评价时加以正面点评,让参与互动的学生有收获感,引发讨论热情。
4、利用小组合作讨论的互动方式开展学习并进行有效引导。以学习能力和综合表现为依据组成若干学习小组,进行组内的讨论再升华至班内互动讨论,使互动式教学的覆盖面达到最大化。
5、善于利用形成性资源,因为互动的过程课堂讨论具有一定的不可控性,要善于利用出现的各种状况,既不打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能让各种状况都为教学服务。在“人类与海洋”一节,为了讲解我国在海洋开发与保护方面的成就我出示了一张我国深海探测器“蛟龙”的图片并提问:为什么我国的深海探测器要命名为“蛟龙号”?就这个在“蛟”是什么上两位同学进行理论争执,一位同学说“蛟”是龙的前身,修行五百年后就变龙,另一位则认为“蛟”就是一种龙。他们在课堂上的这一来一去的“互动”立即吸引住了全班的注意力,两位同学都依据各自从课外书获得的知识进行意见表达,有理有据。对于这个形成性话题我利用了起来,引导说我们的国家从古至今对科学考察有着渊源,形成了很多神话传说。到了现在科学家用一些神话名称等命名相关的科学活动,比如“蛟龙号”、“神舟”飞船、“天宫”一号、“嫦娥”一号,这些科学仪器的命名正是说明了我们的古人就对自然界有着探究的热情,只是碍于技术原因无法究其原理时就用神话典故加以解释。从“蛟”与“龙”的来源争论中可以看出两位同学都有丰富的课外知识,但现在有不同结论是因为不同版本的神话传说有着不同来源解释所致,其根本说法是不冲突的。最后借以这一课堂上形成的话题勉励其他同学也能多阅读,丰富自己的综合知识,让我们的地理课堂更丰富起来。
互动式教学模式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学习活动的主人。采用互动式教学,有助于在初中的起始阶段就养成良好的地理科学习习惯,并以此辐射到其他学科,能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