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光辉的起点,是培育后世诗人和诗作的摇篮。
《诗经》所收诗歌的时限大约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即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500多年间。
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中叶,流传于周代各地的诗歌被编纂成集,成为与今本《诗经》大致相同的古代诗歌总集,它当然不是当时诗歌的全部,而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它也并非一个时代的作品,其中有些或因为与宗教祭祀、宫廷仪式有关而被保留下来;有些作为民间口头传唱的歌谣而被保留下来。因此,《诗经》中的有些篇章是相当古老的,大约产生于殷商时期。
《诗经》本为311篇,其中《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6篇为笙诗,有目无辞,故现存的只有305首。
此外,《诗经》起初称《诗》或《诗三百》,而不称"经"。汉代以后,儒家奉《诗》、《书》、《礼》、《易》、《春秋》5部古代典籍为经典,才改《诗》为《诗经》。
关于诗歌的编集,汉代学者有“采诗”的说法,此外,周代公卿列士的“献诗“也是一种采集诗歌的渠道。
《诗经》305首原应分为南,国风,雅,颂四类。汉以后的儒家根据《周礼》提出的诗"六义"说,将南归入国风,便构成风、雅、颂三大类。这种分类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诗经》分为风、雅、颂的依据,历来众说纷纭。其中以音乐的不同来解释三者的区别,得到后世多数学者的认同。如南宋的郑樵在他的《通志.昆虫草木略)里说:"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就代表了这样的意见。
风,是乐曲、乐调的通称,《诗经》里的十五国风就是指周王朝各个诸侯国各地不同的音乐。在《诗经》中,辑录有15国地方乐曲,共160篇。流行的地区为今陕、晋、鲁、豫、冀、鄂等省的全部或一部,即黄河流域和江汉流域。
朱熹《诗集传序》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今传风诗中的民间作品虽然经过后来文人的加工润色,但还保留了民歌的基本特色。
这些诗实际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的歌谣,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下层劳动者的劳动生活。无论从思想还是从艺术上看,它们都是《诗经》的精华。
雅,有正的意思,《雅》即意为正声,是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大雅、小雅的不同,也是根据音乐类型作出的区分。
古时天子、诸侯祭祀宗庙,或宴饮宾客,有所谓飨礼、燕礼之分。在飨礼上所用的乐曲为大雅,在燕礼上演奏的乐曲为小雅。
雅诗的作者以下层官吏和士大夫为多,其中大雅少数篇章或为中上层官吏所作。雅诗的内容广泛,有的表现周朝贵族燕享朝会的场面,有的讽刺时政,有的表现下层官吏不堪驱使、怀才不遇的情怀。共105篇。
颂,本指祭礼仪式上舞蹈的样子,引申则专指宗庙祭礼的舞曲。分鲁颂、商颂、周颂三部分。共4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