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爱心与教育>引言》中李镇西老师教育思想历程梳理及感悟
从1994年“素质教育”概念的首次使用,至今已将近30年。从教已有20年有余,耳边一直响斥着“素质教育”四个字,却从未认真思考过“素质教育”的内涵,也从未想过如何让“素质教育”落地生根。在《爱心与教育》“引言”部分,李镇西老师通过对自己教育思想历程的回顾,阐释了对“素质教育”独特理解。
一、李镇西老师的“素质教育观”
李镇西老师在长期的基础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了他对“素质教育”的独特理解——在素质教育的大旗上,有一个大写的“人”字——: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爱心与教育》P10)
李镇西老师的“素质教育观”——素质教育是“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爱心与教育》P13)
二、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思想历程,即“素质教育”的探索历程
李镇西老师的“素质教育”观,不是纯理论思考的的结果,是几十年教育实践赋予的思想结晶。经过梳理,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时期:
(一) 刚参加工作时的激情期
刚参加工作的李老师,理论素养“一贫如洗”,但有着一种真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火一样的教育热情。一天十几个小时和学生“泡”在一起,用煤油炉子给学生煮鸡蛋;深夜背生病的学生去医院;和学生一起游山玩水;送学生生日礼物、给学生过生日;出手“教训”欺负班上学生的学生……这一时期,李老师凭借的是一种教育本能、教育激情,还不够理性,没有进入理论探索中。
(二)漫长教育实践中的探索期
1.教育理论的初步探索
在出手“教训”欺负班上学生的学生之后,进行反思,开始对教育进行一些理论思考,但也仅仅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正是在这时苏霍姆林斯基进入李镇西老师的视野,《要相信孩子》成为李老师教育理论真正的启蒙读物,从此李老师进入了漫长的探索期。
2.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中的“和谐教育”、“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把学生定位为“人”,立足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深深影响了李镇西老师,从此把学生看作是有自己独特心灵世界、有充分主体意识的人,在“未来班”中,进行了第一次有意识比较系统全面的教育实验。教育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李老师也意识到了教育的缺陷:教育内容的滞后。
3.与时俱进的教育探索
面对日益汹涌的教育改革浪潮,观念、心理、需求日益变化的学生,国家推进了教育体制改革,呼唤“既深入学生心灵又真正面向未来的教育”。李镇西老师在这一时期发表了一系列教育反思文章,同时也在教育实践中改进教育方法并更新教育内容:进行青春期心理辅导;进行班级集体主义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在班级管理上进行了用“法治”取代“人治”的探索;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摸索语文教学民主化;尝试教育个性化;进行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关系的研究与实践……
4.重读教育理论
在1991年,李镇西老师调到成都玉林中学,这次调动成了他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转折。在调动期间,李镇西老师重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所有著作,通读了古今中外和教育有关的书,如《论语》、《外国教育史》等,接触了几位教育大师的思想。
在教育实践方面,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进行个性教育、民主教育和生活教育的研究和尝试。在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虽然没有“素质教育”的概念,但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着眼于每一个“人”的发展,而不是培养“考试机器”;因此,唯分数至上的所谓教育,是目中无“人”的教育!
(三)多年厚积后的明朗期
李岚清副总理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基础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犹如一道曙光照亮了李镇西老师的思想萌芽,李镇西老师提出了“素质教育观”:素质教育是“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民主”是学生观,“科学”是教育观,“个性”是人才观!
三、我的梳理收获
从1994年“素质教育”概念的首次使用,至今已将近30年。“素质教育”的口号响斥神州大地,但“素质教育”的好像并没有落地生根,就像李老师在书中所说,新的世纪已经曙光初露,素质教育尚任重道远。
对于目前的教育现状,作为一名身处教育一线的高中班主任、语文教师,无力改变,但是我们依然要思考,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路上,我们能做些什么?但不管怎么做,躺平不应该出现在选择项中!结合这两天参加读书会的体验,以及阅读《爱心与教育》感受,我觉得或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去做:
(一)找到属于自己的导师,找到属于自己的根本书籍,进行专业阅读。
以前也读过李老师的其他的书,也时常去李老师的茶馆逛逛,但从没有静下心来仔细阅读,认真梳理。从教二十余年,当班主任多年,从没想过要找到一个领路人引领自己成长,也没想过要找到自己的根本书籍认真阅读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李老师在序言中提到苏霍姆林斯基对他影响,我想我也该有这样的一位导师来指导、引领我的班主任之路,或许,我已经找到了!
(二)跟随读书团队,向高手专家学习,多读、多思、多写!
2019年秋学期开始,在年近不惑之年再次做班主任。2020年疫情爆发,无数的数据统计、无数的表格上交,各种班级事务的处理,大女儿上初三、上高中的学习的反复,小儿子上小学的适应、陪伴,这一切都让我身心憔悴,成为压倒我的稻草,已将到了接近躺平的状态。幸运的是,在2023年12月末,遇到了新教育读书会,在这里有一大批高手,一大批能量满满的老师,在遥远的天南海角激励着我坚毅前行。于是,在2024年的1月1日,早晨,开启了自己的阅读;在2024年1月1日的上午,打开了尘封已久的笔记本,克服心中的恐惧,写下了自己的阅读感悟。不是因为会写、写得好而才写,而是因为需要写而写。就像李芮丽老师的朋友圈所说,不管三七二十一,坚持写下去!
(三)把所学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李老师在理论的学习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教育实践。理论研究,如果不在
教育实践中去落实、运用,那将永远是纸上谈兵。
学习的真正发生,任何一个时刻都是最佳的时刻,任何一个时刻都不会晚!虽然“前路曼曼”,吾仍将“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