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目标的七个原则
一个良好的目标,不仅要绝对遵守“是孩子想要的”的准则,还必须符合以下七个原则:
原则一:使用正向的叙述方式。根据脑神经科学研究发现,我们的大脑只听从“做什么”而会省略“不”这样的信息,因此当我们向大脑发出“不要打人”的信息时,大脑会执行“打人”的信息,进而影响接收正确的信息,所以,若是孩子发了一个不要的信息。,如前述“我不要打人”,父母就必须协助他分辨,在行为背后真正的动机和原因,问他“要”什么——比如“我要朋友”,一旦孩子发出正向讯息,父母要接着引导孩子发展出一个具体目标,进而执行。
原则二:以过程的方式进行叙述,犹如“看影片”一般的进行,也就是孩子在叙述目标时犹如一组连续画面进行的,这样的功能是借由叙述的过程,先在孩子的头脑中演练一次,这会比静态想象的目标,更能发展出主动的步骤,也更容易提高完成目标的执行力。
原则三:存于此时此刻的“当下”,所提出的目标,最好是立即可做而非遥远的。
原则四:具体化。具体的目标胜过抽象的目标,描述得越具体,就越有较强的动力。
原则五:从小步骤开始。老子曾经说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原则六:要在孩子的控制范围之内。设定的目标不是先改变别人或者改造某件事,而是孩子“能做到的”以及可以持续做的,有的目标很好,但还是无法控制,那也没有用。
原则七:使用孩子的语言进行描述。以孩子的意愿为主,以她的语言来描述,而不是以父母的意愿为主。
父母要学着放下自己的预设立场,好好的敞开心扉,“听见”孩子的目标,并进一步正向引导孩子察觉,让孩子了解自我,分辨人生中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懂得区隔与取舍,提升自信,这是父母终身要学习的一门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