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儒家思想可分为“五个儒家论”
第一部分——孔孟的儒家思想
文章将从三个方面为大家解析孔孟的儒家思想:
一、一个企业家为什么要研究儒家思想?
二、孔子的忠恕之道
1、忠道的核心是成就他人
2、孔孟的“忠”,不只是下对上,关键是上对下
3、忠恕之道就是将心比心
三、孟子的义利之辨和四端论
1、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2、要集义而生,不要义袭而取
3、扩充放大是修身的原理
第一部分:作为一个企业家,我为什么要研究儒家思想呢?
儒家思想和孙子兵法,就是我们的企业战略和企业价值观的文化母体,我们称之为“儒家思想原理,中国企业文化”。
只有当我们找到了母体后,就真正活明白了,活洒脱了,就能“从心所欲而不逾矩,遇之左右而逢其缘”,然后做到志有定向,止于至善。
那么,什么是儒家思想呢?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为每个人的学习都是有选择性的,都只会看到自己想要的,看到自己想赞扬的,或者看到自己想批判的内容。
不要去跟人争什么是“真正的”儒家思想,我们只需看到自己想要的,学习和践行,也是有选择性的。
那么,在我看来,儒家思想,可以分为“五个儒家”:
1、周朝,孔孟的儒家 2、汉朝,董仲舒的儒家 3、宋朝,程朱理学 4、明朝,阳明心学 5、清朝,糟蹋儒家
希望可以通过这五个儒家,帮助大家理解儒家思想原理和中国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
第一个要讲的是孔孟的儒家,也就是孔子和孟子的思想。
第二部分 孔子的忠恕之道
孔子的思想,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他自己在论语里面说的:“吾道一以贯之。”
那“一以贯之”的“一”是指什么呢?曾子给出了答案,他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所以,孔子一以贯之的“一”就是指忠恕之道。
1)忠道的核心是成就他人
忠道,是“己所立而立人,己所达而达人”。意思是指你想要的,别人也想要,你要帮他实现;你想实现的,别人也想实现,你要成就他。所以,可以说忠道的核心就是成就他人。
成就他人,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领导力!成功是成就自己,成功之后就是成就他人。或者说,在成功之前,你也要时刻想着成就他人。
在中国,海底捞是很典型的“忠道公司”,所谓“海底捞你学不会”,是因为学习海底捞的要点根本不在它的服务上。在我看来,海底捞的核动力就是忠道。
他们有一句话:“双手改变命运。”就是说那些乡下没有读过几天书,来城市里打工的小孩,他们可以在海底捞成长为店长、高管,甚至 CEO,这是因为海底捞董事长张勇最关心的事,就是成就他们。
儒家的“忠”,不是后来说的简单的忠君思想,也不是单方面的下对上的忠。
就忠恕之道而言的原意而言,讲上对下的忠还多些。去年在西点军校学习领导力的时候听到这样一句话:“心里始终装着下属的利益,并且有能力让对方知道这一点。”这就是忠道。
2)孔孟的“忠”,不只是下对上,关键是上对下
作为一个企业家,你在大会讲话要大家忠于公司,大家当然是鼓掌拥护的。但这不是关键,关键是你要问自己的内心,你是否忠于这台下一双双热诚的眼睛?
关于下对上的忠,孔子说:“君待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孔孟的忠君,是有条件的,是相互的。
孟子还有一段狠话:
齐宣王问卿。孟子曰:“王何卿之问也?”王曰:“卿不同乎?” 曰:“不同,有贵戚之卿,有异姓之卿。”王曰:“请问贵戚之卿。”曰:“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王勃然变乎色。曰:“王勿异也。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对。”王色定,然后请问异姓之卿。曰:“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
上面这段话简单来说就是:异姓之卿,君有过则谏,不听则去。同姓宗室呢,则有责任“行伊霍之事”,给他换换位置了。
所以到了明朝,朱元璋当了皇帝,读了孟子,大怒,说:“非人臣所言!”要把孟子从文庙撵出去,但没成功,于是他又命令把《孟子》一书检查删减,出了一本《孟子节文》。
所以,孔孟的“忠”,不只是下对上,关键是上对下,老板要时刻问自己:我对自己的员工忠不忠?
还有一个忠,是对客户的忠。《论语》里曾子著名的三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第一省,为人谋而不忠乎?对于我们来讲就是要忠于客户。
朱熹说:“尽己之心曰忠。”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就是要尽心尽力,光尽力不行更要尽心。一件事,说“我尽力了”,就是推脱放弃了,只有尽心,才是忠。
3)忠恕之道就是将心比心
一以贯之,忠恕之道,接着说恕道。
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是自己想要的,那就知道别人也想要。恕,是自己不想要的,就知道别人也不想要,就不要加之于人。所以夫子之道,一以贯之,就是忠恕之道,就是将心比心。
这听起来非常简单。但是,你要知行合一,在每一件事上去践行,就会发现要真正做到,是非常困难的,如果你信奉这一条,就需要用一辈子去做。
曾子不是说日三省吾身吗?每天你要复盘一下这一天的事,看看有没有违背忠恕之道,可能你会惊出一身汗来,因为违背太多次了!可能不停地在犯错,在伤害他人,但是能这样自省、检查自己,就是“克己复礼”了。
孔子讲的都是简单的事,不怎么讲高深哲学的性、命、理、心等等。就是讲那些日用常行,应事接物待人的简单道理。
所以说儒家之学,是君子之学。而儒家的君子,有两层含义,一是道德君子,二是针对在上位的领导者,主要是讲领导力法则,这正是我学习的角度。
第三部分 孟子的义利之辨和四端论
说完孔子,接着来说孟子。孟子的思想,开篇就是义利之辨。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问:“老人家!不远千里而来,您一定能给我的国家带来很大利益吧?”孟子一句话就顶回去了:“大王何必说利益,我这里只有仁义而已!您也只需要仁义,不需要利益。如果大王说‘怎样才对我的国家有利?’大夫也会说‘怎样才对我的家族有利?’ 一般士子老百姓也会说‘怎样对我自身有利?’上上下下,你想从我这儿取利,我想从你那儿取利,那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杀掉国君的,必然是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小国,杀掉国君的,必然是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那大夫就有一千辆;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那大夫就有一百辆;这都不算少了吧!但如果先利后义,那大夫不把国君的产业全夺去,他是不会满足的!“从来没有仁者遗弃他的父母的,也从来没有讲‘义’的人却对他的君主怠慢的。大王只讲仁义就行了,为什么要讲利益呢!”
孟子讲的道理,其实非常简单,非常清楚。你琢磨别人的利,你手下的人也琢磨你的利,你就拥有一个利欲熏心的团队。你对别人仁义呢,你的人也会对你仁义,相互仁义,你就拥有一个仁义的团队。
一般人理解不了义利之辨,因为他不能理解,人怎么会不要利呢?他看到的只有利!至于义, 合乎利就要,不合乎利就放弃。
这个思想错在哪里?错在看问题的角度,这是以结果为导向来看问题,要义还是要利?他就没有多想一下,你要利,就能得到利吗?如果要利就能得到利,那也太容易了吧?孟子的角度,就是告诉你,如果你只一心取利,就会祸起萧墙。
1)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理解不了义利之辨的人,也理解不了“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也是孟子的思想,叫 “勿忘勿助”。
《孟子》说:“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原文中提到的“必有事焉”的“事”,张居正解说,“事”就是用功。“正”就是预期效果。“必有事焉而勿正”是说不要老是在问最后的结果。朱熹解说:“养气者,必以集义为事,而勿预期其效。”
必有事焉,心勿忘,勿助长也。就是在告诉我们,时时刻刻都不要忘了自己要做什么,每时、每刻、每事,都只管照既定方针原则去做。滴水穿石,日日不断,不要管什么时候有效果。
不要学那拔苗助长的宋人,担心禾苗不长,就去一棵棵把苗子拔高一些,拔得腰酸背痛,十分疲倦地回家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生长了。”结果他的儿子赶紧去一看,禾苗都枯槁了。
这个故事,震铄古今,并且留下一个成语——拔苗助长。我们小时候都学过,而现在很多人都在干拔苗助长的事。
这段故事其实还留下一个成语——勿忘勿助。除了勿忘勿助,不要拔苗助长,还有一个词——不要“将迎意必”。你不要想事情的结果一定会怎样,然后老期待着,怎么还没成功啊?怎么功夫还没练成啊?怎么我还没赚到钱啊?然后就想怎样能加快,然后就会贪巧求速,然后就会拔苗助长,就会弯道超车,最后的结果是车翻了。
勿忘勿助,就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很多人也不接受这个思想,怎么能不问收获呢?跟前面义利之辨是一个道理,不是你去问收获,收获就会来。
不能以“结果导向”看问题,要“因果导向”的看问题。只问耕耘,是因为只有耕耘才有收获,你只管去用心栽培浇灌,收获自然会有。
不问收获,不光是因为问收获没用,还因为问收获有害。害处在哪里呢?就在于违背了勿忘勿助,这会干扰影响到你的耕耘。
你一问收获,耕耘的功夫就间断了,因为你一问收获,就觉得进展太慢了,就要调整,就要拔苗助长,最后就把事情搞坏了。
这个思想,不仅在个人修养、学习上是这样,在企业管理上也是一样。你可以想想看,你是要结果导向还是因果导向?是管过程还是管结果?是围绕耕耘下功夫,还是围绕收获纠结?
结果导向,就是 KPI 考核。过程导向,主要是企业文化。我曾经带华与华团队去GE克劳顿管理学院学习交流,负责人跟我们交流,说在 GE 看一个管理者,不光是看他的业绩如何,更要看他是不是按公司要求的流程去做,有没有群策群力,动员大家的智慧去解决问题。
如果没有按流程,没有群策群力,他自己搞定了,业绩再好,也不是合格的领导者。
为什么呢?因为领导者最大的任务,就是培养新的领导者。没有群策群力,老板一个人把活儿都干了,儒家思想把这个叫做“自用自专”,团队就没有得到耕耘,未来就不会有收获。
一个组织,不能持续地裂变产生新的领导者,这个组织就不能发展壮大。
老板一个人把事情都搞定了,别人都没参与,对于公司来说,也是巨大的风险。哪一天他倒下了,或者离开了,这个团队就垮了。
一个公司,是一个知识体系,要把个人的技能,变成公司的技术。如果公司里的人都是各有各招的小能人,没有共同的技术,最终公司就什么招都没有,没有技术资产积累,没有传承,就不能基业长青。
我们要管理过程,而不是管理结果。你按公司的要求做了,大概率结果是好的,结果不好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公司也不能将迎意必。
不好的结果要复盘调整,这也是一个组织的进步。你自己另辟蹊径搞定了,那是偶然的,也不能成为组织能力,这更多的是造成了组织的风险。
人们都喜欢另辟蹊径,觉得那是本事。王阳明就说,那是“断蹊僻径”,走着走着路就断了,不可持续。儒家有“行不由径”之说,不走小路,只走大路。
孟子说:“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孔子也有同样的感慨:“这大路上怎么没人走啊?难道人们出门不是从大门出来的吗?门前就是大路啊!路上怎么没人啊?”
大路通向远方,要走大路,那么你只要日日不断,时间到,目标就能到。你想加快,另辟蹊径,就会迷路。很多人都觉得自己这一行“赚钱太慢”,老想换条道,换过一次,多半发现更难赚钱,再换一条道,然后基本上这人就废了。
你不要去看新闻里那些“连环创业者”, 好像干啥都成!全国 14 亿人,就那几个,成功概率比买彩票还低。都说“树挪死,人挪活”,其实错了,现在树挪了能活,人挪多了才会死。
在讲勿忘勿助和不要拔苗助长之前,孟子还讲了一个概念,叫“集义而生”。要集义而生, 不要义袭而取。能集义,就能养气,养成“浩然之气”。我们平时说的一身正气,就是在形容这点。
2)要集义而生,不要义袭而取
孟子说,浩然之气,是由日常的、持续积累的正义所产生的,是不能间断的。如果间断了,“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慊”的意思是快意,满意; “馁”是饥饿乏力,气不充体的状态;“行有不慊于心”,就是说做了一件内心有愧的事,然后整个人的状态就像泄了气一样,没有了气势。
“非义袭而取之也”是告诫我们,不是偶然奋发励志做了一件大仁大义的事,就能得到浩然之气了。不管你曾经多么大仁大义,一旦做了一件内心有愧的不义之事, 这浩然之气,一下子就泄掉了,真气没了,气馁了。
这样我们就理解了孟子的话:“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不管多大利益,哪怕是得天下、当皇帝的利益,但要我行一不义之事,杀一无辜之人才能得到,我就不做。
但是这个真能做到?这么大的利益也不动心?你信不信?这个,只能自己去体会,别把这个当一句名言,听了之后拍案赞叹,我们要做的是切己体察,事上琢磨,体会体会为什么,想一想自己会不会也那样去做。
朱熹注解说:“集义,就像积善,就是要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合乎道义,一旦做了一件不义之事,因为自己心里知道,心里有亏欠了,气就不足了。”
集义,就是始终坚持原则,任何时候都不放弃原则,不因为利而放弃义。
普鲁士战略家克劳塞维茨说:“制定原则是容易的,难的是始终坚持按原则去做。”我们平时说话:“这事原则上可以。”就是到时候不一定行。“这事原则上是不行的!”就是有门儿,可以突破。
有意思吧?大家都知道坚持原则很难,然而往往却是一旦知道什么事儿是原则,就准备好了要放弃原则。
所以解读孙子兵法,也有人解出“守正出奇”这四个字来。孙子兵法里压根儿就没有这四个字,所有兵书里都没有,我也不知道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不过从大家经常说的意思来看,就是平时该怎样就怎样,等到机会来了,就不能按常理出牌。
要是这样,那常理就不是常理了,不是常理,也就不是天理,就不是理了,是不讲理。 所以我们要坚持原则,集义而生,就是始终守着常理。
我们的业务态度,就是儒家思想,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直道事人,不枉道事人。
什么意思呢,我是来行道的,不是来挣钱的,行道是耕耘,挣钱是收获。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就是我按我的观点来为客户做事,客户接受我的观点、我的方案,那就用之则行。你用我,我就行道。
客户不接受呢?舍之则藏。你不用我的方案,我们把它藏起来就是。又叫“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你不用就算了,我走。不能枉道事人,就是我不能去猜测揣摩老板想要什么,去迎合他,那就没有我的价值了,我在这里就是骗钱了。
还有一句话,叫“有来学,无往教。”愿意来学的,都是客,但不能你非要上门去教人家,还要手把手的教,人家很烦你,你也没尊严,没价值。
什么叫滴水穿石呢?
“我只管滴,我不管他穿不穿。我也没有将迎意必,期待着他一定穿,穿不穿是他的事,跟我没关系。这叫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我只管滴,我不管他穿不穿。我也没有将迎意必,期待着他一定穿,穿不穿是他的事,跟我没关系。这叫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世界并不围着我们转,做不到,得不到的,我接受失败。我又不靠他们过日子,我靠接受我的人过日子。
我们只服务接受我们价值观的人,愿意来接受我们客户很多,为什么尊重我的人,我不尊重,不尊重我的人,我反而去捧他的臭脚呢?”
3)扩充放大是修身的原理
这里还需要讲一个重要观念,还是儒家思想原理——扩充放大。
你是把好的思想原则扩充放大,把我们的价值观扩充放大?还是把坏的思想原则扩充放大,把别人的价值观扩充放大?
你今天开始放弃一点点原则去迎合客户,枉道事人,明天就会再放弃一点,最后走到全部放弃。你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一步不退让,最终就会集合所有人在你周围,就是王天下的王道。
“扩充放大”,可以说是儒家修身的原理,源自于孟子的四端论。
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这是孟子著名的“四端论”,和扩充放大的原理。“端”指的是萌芽,是头绪,是基础。
一是恻隐之心。即使大恶之人看见小孩要掉井里,怵惕恻隐之心也会出来,这是发之自然,不是人家勉强他的,所以好生恤死,是人之常情,如果可伤可痛的事发生在眼前,他无动于衷的,那就不是人。
二是羞恶之心。如果自己做了不好的事,总是会觉得羞耻;别人做了不好的事,总是会觉得厌恶;此心也是人人皆有,没有就不是人。就算有自己不知道羞耻的,他也知道厌恶别人,那还是有是非观念。如果完全没有羞恶之心,那也不是人。
三是辞让之心。理所当辞让于他人的,都晓得推让。心安理得该拿不该拿都往自己家里搬的,那也不是人。
四是是非之心。知道什么是善,知道什么是恶,这人人都知道,不知道的就不是人。王阳明举一个例子,一个贼被抓住了,你骂他是个贼,他也不爱听,没有觉得做贼很光荣的。 这就是还有是非之心和良知。
恻隐之心,就是仁之端,仁的萌芽;羞恶之心,是义之端,义的萌芽;辞让之心,是礼之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之端,智的萌芽。
仁义礼智,人人身上都有,就像人人都有四肢一样,就是有这四端,这四个萌芽。如果有这四个萌芽,还觉得自己不行的人,那是自暴自弃。
如果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那是暴弃他的君主。所以有这四种萌芽的人,要晓得把他们扩充起来,就像刚刚点燃的火,不可扑灭;就像那刚刚涌出的泉,不可雍塞。
发现自己仁义礼智的萌芽,充满以极其量,则仁无所不爱,义无所不宜,礼无所不敬,智无所不知,举四海之大,都在我心中,足以安定天下。
如果不充满它,则仁义礼智皆非我所有,就算赡养父母都做不到,还谈什么天下呢?
孟子的“四端论”,就是王阳明致良知学说的基础,小孩子要掉井里的案例,也是王阳明引用得最多的。
如何抓住自己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不断放大自己的仁、义、礼、智呢?
孟子和王阳明讲的,都是一个心理学的原理:专注就能放大。专注于仁,就放大了仁;专注于义,就放大了义;专注于礼,就放大了礼;专注于智,就放大了智。
我们平时出的所有问题,都是太专注于自己的私心,最后出问题了。这一点我们要反复体会!该专注的地方,死死抓住;不该专注的地方,不要太专注。
抓住善端,扩充放大,然后由内而外,由近及远,就是儒家的修身心法。成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都是扩充放大的原理。
刘备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话人人都熟悉,以这句话为座右铭,真正知行合一,切实笃行, 就是修身最好的抓手。
以上是“五个儒家论”第一部分“周朝,孔孟儒家”的全部内容,“五个儒家论”分为:
周朝,孔孟的儒家;汉朝,董仲舒的儒家;宋朝,程朱理学;明朝,阳明心学;清朝,糟蹋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