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对亲子教育的认识是,就是学会某个方法或者招式。
父母做到ABCD,孩子则会遵循父母的意愿,做出行为E。
对于那些所谓的理论,父母们的感觉是,难懂,也没啥用,更没兴趣。
说得明白点,
父母就是想要找到更有效的办法,来控制孩子,按自己的想法行事。
至于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父母们没兴趣,也没功夫去理解。
行为上的控制,难以长久持续。
尤其当孩子已经逆反时,父母的控制,只会更加激起孩子的叛逆。
要想改变孩子的行为,首先得认清孩子行为的本质。
阿德勒心理学的一套基本概念,能帮助我们增进对孩子和我们自己的了解。
1、孩子是社会人
孩子怎么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孩子认为别人是怎么看待他的?
孩子对外在关系的这些认识,决定了孩子怎么看待自己,决定了孩子以何种方式回应外在世界。
孩子随时随地都在形成对自己,对外在世界的看法。
孩子的察觉能力很强,对“归属感”极其敏感;但行为解释能力却很差,总是对外界行为做出错误的解读。
2、行为以目地为导向
任何行为,都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某个内在需要。
孩子对想要达成的目地,没有明确的认识;对如何达到自己的目地,抱着错误的想法,导致其行为产生的效果,往往与其目地相反。
比如,
哥哥看到妈妈给刚出生的小弟弟换尿布,觉得妈妈给弟弟很多的关注。
糟糕的是,哥将此解释为,妈妈爱弟弟胜过爱他。这并非事实,但哥哥自己的看法,比事实更重要。
哥哥想要重新获得在妈妈心中的特殊地位,并且他错误地认为,达到这一目地的办法就是表现得像个小宝宝。
因此,哥哥会把大小便拉到裤子里,会要吃奶瓶。
孩子想要得到归属感,得到他人接纳,可孩子为达到目地所做出的行为,却会惹人讨厌。
这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孩子的行为越是惹人讨厌或生气,孩子越急于追求归属感,因此就越发让人讨厌。
3、孩子首要的目地,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
孩子行为的首要目地,就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
孩子的不当行为,就是建立在,对如何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的错误想法上。
认识这一点,有助于我们透过孩子外在的不当行为,看到孩子的内在需要,有利于我们保持和善的态度,接纳孩子。
4、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
我们可以把孩子的不当行为,看成一个信号,提醒我们:
“孩子感受不到归属感,孩子正在寻求归属感。”
我们这时应该处理的,是孩子的内在需要,而不仅仅是针对其不良行为作出反应。
5、社会责任感或集体感
培养孩子 社会责任感的第一步,是要教导孩子依靠自己。
然后,他们才能为帮助别人做好准备。
有的家长会觉得”社会责任感“,好像跟自身成长没多大关系,更像是宣传社会价值导向。
其实承担社会责任或集体责任,会增强孩子们的归属感,并体验到自我价值。
从某种角度来看,“利他”(不管“他“是个人或是集体),就是”极致的利己“。
6、平等
不管是经验,知识,或是责任感,孩子都无法做到和大人一样。
但是,阿德勒所说的平等,并不是“完全相同”,并不是要把孩子当成一个大人,去承担相应的责任、拥有相应的权力。
而是指,所有人对“尊严”和“尊重”,有同等的要求;每个人对自己的事情,自己的课题有决定权。
7、 犯错误是学习的好时机
我们从小得到的教育是,要为犯错误而羞愧。
父母和老师,就孩子的错误,传达给孩子的总是负面信息。
这种观念,让我们不敢尝试,不敢冒风险,甚至有些人认定自己无能。
并不是说,要表扬犯错,而是要教孩子学会把犯错,看作是一个学习的机会。
犯错只是一个反馈的信号,一个学习改进的信号。
犯错的孩子,需要的是训练和鼓励,而不是羞辱。
8、要确保把爱的讯息传递给孩子
正如前面提到的,孩子的察觉能力很强,对“归属感”“低值感”极其敏感;但行为解释能力却很差,总是对外界行为做出错误的解读。
“妈妈不再爱我了”
”我对父母就是个累赘”
孩子极易对父母的行为,作出类似这样的解读,并由此作出不当的行为反应。
当大人确保把爱的讯息传递给孩子时,不但能够取得积极的效果,还能帮助孩子体验到更多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