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节通过对「母体五要素」的理解,让我从循环往复的母体中抽离出来观察母体的视角,不止是沉浸在母体戏剧中的人,而是反向理解自己、他人或是某一个场景中集体的行为和状态。这样做的意义,从人生角度来看,是破除母体循环往复的特点对自身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更好地成为「生产营销执行人」,即商家。
华楠老师在课上讲道:“文化母体是人类生活中循环往复的全部。文化母体的四大特征:永不停息、无所不包、循环往复、真实日常。描述母体的五要素:一个真实的人名、一个真实的场景、一个特定的状态、一个超级词根、一个可以摁下快门的瞬间。”
「文化母体」四大特征中「循环往复」注定了,我们生活的一天,24小时由不同的场景构成,而这不同的场景又在每一天的生活中不断地重复发生,而且是到点就发生。比如,每天早上8点出门,8点五十出现在地铁口,八点五十八分出现在公司门口,九点坐在工位上;11点开始点外卖,12点开始吃午饭(通常情况下饿不饿都要吃)……
「文化母体」四大特征中「真实日常」也提供了一个反向观察「母体」的视角,也就是在每天生活的世界中(同一状态下)有真实的人在同一个场景中真实地做些事情,他们真实的存在。
这里其实就把「无所不包」的母体细分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构成整个母体的场景,场景中有人(母体执行人)、人的行为和人的状态,这些统称为『母体行为』。在这个场景中,「母体执行人」又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营销执行人」,另一类是「购买体验执行人」。通过「母体描述五要素」找出「母体」的过程是针对「生产营销执行人」而言的,是运用「文化母体」的思想,在生活中做具体的行动,也就是通过找到“产品所寄生的母体”进行「产品研发」,产品研发的过程也就是产品迭代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守旧」的过程。
这里回到了第二节「文化母体四大特征」中华楠老师讲道的:“创新的前提是守旧,产品的创新是基于牢牢地把自己绑在这个母体上。如果你不会守旧,你就不会创新。”
「母体五要素」这个方法理念,让我感受到的是,给我们了一个记录『母体行为』发生的瞬间的观察与描述的要点,也就是说,母体行为发生的瞬间就像live动图一样的存在。而我们寻找母体的过程,是把这个live动图描述出来,描述出来的过程也就是「母体显形」的过程。
母体是由无数个这样的瞬间构成,集体中的人因为人生阶段的不同,会有不同的剧本,所扮演角色的台词、行为和状态也不同,相同的是集体中相同阶段的人的这些剧本是类似的,也就是说,某一个场景下会有特定的群体(母体执行人)出现,并做出同样的「母体行为」。
这也就是华楠老师讲道的:“母体执行人一定会有,一定会出现,没有哪一天终止过。”
同时,还有一个情况是,并不是「母体」中的每一个「母体执行人」都是「生产营销执行人」(商家)的客户,只能是这个「母体执行人」中的一小撮人。因为同一个「母体」下寄生了不同的产品(道具)来满足「母体执行人」特定状态,多样化的需要。
这就是华楠老师进一步讲道的,“我们就是为少数人服务的。我们在地铁口旁开包子铺,我们看从地铁口出来的100个人里面,有没有20个人喜欢吃肉包子的人?一定有,这20个人就是我的母体执行人,那其他80个呢?其他80个我顾不过来了。100个人里面有20个人喜欢吃肉包子,我能卖给其中10个人,我不就发大财了吗?10%的转化率。”
这里让我想到自己平时没有注意到的「母体」,每天早上当我出门上班的时候,小区门口都会有电动摩的阿姨/叔叔(生产营销执行人)像在寻找猎物一样注视着每一个从小区门口出来的人(购买体验执行人),甚至会用眼神和话语试探出来的人,有没有乘坐电动摩的的意思。通常他们的生意都是应接不暇的,因为有人时间着急也好、懒得走路也好,要去地铁站或是附近的园区上班。也就是说,在每天早上八点到九点半这个区间,小区门口会有大量的「母体执行人」出现,但是这些母体执行人的状态是不同的,能够使购买发生的状态是:着急,时间来不及了。所以才会选择坐摩的解决“时间来不及”的问题。这群叔叔阿姨们寄生在这个早上上班来不及的这个母体上,为上班族提供了防止上班来不及的服务,降低了“社会交易成本”,因为摩的便捷比打车和走路快。
这里着急状态出现的原因是:有做某事的固定时间,就像赶高铁、上班打卡一样的时间点的存在,错过了那个点就错过了。而「母体执行人」中没有做某事固定时间的人或是时间充足的人,就不是这群电动摩的司机的顾客,但并不妨碍某一天,真的很着急的时候会成为这些电动摩的司机的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