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节给我很大的触动,它让我理解了,我活在生活中但对生活中发生的大多数事情都无意识的外部世界的原因。
华楠老师在课上讲道:“我们的每一个行为都是在执行母体的要求,人类社会为你的每一个行为都准备好了母体所需要的场景和道具。”
这里再次让我感受到华杉老师在「华与华500万品牌5年管理大奖赛」中《超级符号和生活》的演讲里讲道:“符号和意义的结构是人类世界的基础结构”。
也就是说,我生活的所有场景中,我所需要的一切都早已安排好,自己就像世界这条流水线/传送带上的一个物体一般的存在,虽然我是新生的,但外部世界的一切都早已准备好,而且这一切演练过无数遍,以至于无论我做什么事情都非常地丝滑,丝滑到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做它的原因也从来没质疑过,而是做,无意识地做。
我的脑海突然响起了一阵鼓声,就像是军训的时候大家聚在一起玩击鼓传花游戏一样的声音,这个声音就像是无声的世界的韵律,紧密且急迫的敲击声是这场人生戏剧的伴奏。被这条流水线/传送带带进不同的场景中,没有丝毫的卡顿,人通过五官体验不同的场景带给身体的感受。在体验的过程中,由于场景中的一切都早已安排好,身体五官的感受被最大程度的放大,各种各样的刺激信号像巨浪一样扑面而来,一下子就被浪给盖了过去,来不及思考来不及感受,并且这个传送带太快了,匆匆忙忙地往下一个场景赶。
外部世界安排好了我这一生会经历的所有场景中的所有仪式和道具,人生像是由一个又一个情景剧构成,我到了一定的时间就会无意识地进入某个剧场里,沉浸式地扮演戏剧中的角色。就像,学生时代的我进入了学习这场戏剧,我扮演的事学生的角色,场景是学校,状态就是天亮起来上学,坐在教室学习,天黑放学回家,这个过程需要使用各种各样的道具才能把表演完成,比如要骑单车去上学,学习的过程要使用书本和纸笔,这些都是道具。
我现在回想小时候刚开始上学的样子,那个时候的我从来没想过为什么要上学,只会本能的不想上学,但还是背着书包每天去上学,而且需要上学这个行为所需要的一切道具都有人安排好交给我,我不假思索地带着直接使用。然后按照上学这个剧本的安排,上完了大学。
「上学」就是人生前20年最大的母体行为,「上班」是中间20-40年最大的母体行为,「退休」是人生最后一个阶段的母体行为。所有的活动、仪式、道具都寄生在这三大人类活动『母体行为』上。
外部世界中的一切都太丝滑了,丝滑到无论哪一个场景的切换,都让我沉浸式地进入角色,以至于完全意识不到“我”切身地活在「母体」中,自己的每一个行为都是「母体行为」,我从来没有留意且注意过这些行为的发生,因为它不需要动用自己太多的思考,外部世界都安排和准备好了一切我所需要的道具,我只需要根据符号的指引,按照符号的指示去做就好了。
破除这个惯性的方式是:意识到,并“指认符号与意义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