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新教材培训2-课例观摩

今天上午观摩了两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Unit4的示范课,一节听说课,一节阅读课。真的感觉这才是新课标理念下的优质课,让人眼前一亮。虽然两节课都没有呈现学习目标,但崔老师昨天的讲座也说了,突兀的学习目标,不如没有。

第一节听说课Unit4 SectionA 2a-2e上我的收获和反思:

1. 老师三两句话和学生打完招呼之后通过折扇直奔主题,开始听力教学。这种直接的导入方式节省了很多时间,确实是很快,但是通过后面的教学活动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因为不熟悉学生,直接开始新课,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

2. 对于文本的挖掘非常好,听力结束之后,通过问题链的形式分析竹子的文化意义,用途以及事实等。一直在引导学生思考,虽然没有按照课本上2a-2e的顺序处理,但是教学内容涵盖了所有。所以还是要认真研读语篇,尤其是挖掘语篇的why和how。

3.重视语音教学。重音部分是上一课时的语音部分的内容,但是老师却把重音贯穿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先给出示范,哪一部分会是重读,在需要重读的单词下面呈现重读符号。然后学生练习,接着跟读录音,体会句子中的重读。虽然安阳教研员评课时觉得这一部分处理的稍微有点快,但我觉得能在听说课上融合语音教学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上次杏坛网研社分享的课例是在第一课时提前把语音融入进教学中,而这节课是在第二课时融入语音教学,这都是我需要学习的地方,总觉得单纯的语音教学干巴巴的,这样融合进听说教学中,真的就是实践了吧。

4. 活动设计要依托教材,还要跳出教材。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基于文本,高于文本和超越文本。这节听说课不仅仅解决了课本上的问题,还拓展了很多,比如:讲到竹子,就要考虑“梅兰菊”,评委说如果加上象征意义,那会更完美。询问学生在哪儿可以看到竹子,关于竹子还可以添加哪些信息?这些都让学生一直处于思考的状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思维能力。

5. 最后的小组合作也是亮点。6人一小组,分工介绍竹子,包括事实,文化,用途,添加信息等方面。这就形成一个闭环,用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输出,正是因为前面有大量的输入,所以最后的输出环节进行的很顺利,完美的体现了教学评的一致性。即使老师分组时指令不够清楚,但丝毫不影响学生小组合作的热情。

听说课板书

第二节阅读课Unit4 SectionB 1a-1f的收获和反思:

1. 超市满满的物品和空荡荡的货柜作对比,让学生比较之后说出自己的心情,为什么会空空如也,学生只要预习都能说出课本上的答案,也是老师想要的结果。本来还觉得这个导入好新颖,和课本完全贴合。但是鹤壁教研员评课时觉得不够真实,因为超市空空的可能是倒闭了,也可能是断货了,学生未必就能想到老师想要的答案,有点勉强学生往正确答案上引导的趋势。听完之后觉得说的确实很有道理。教研员说如果按照蜜蜂这一话题展开,通过学生的讨论可以了解学生的已知和未知,这样在二者之间建立联系,这节课的导入就会更直接。果真是高手,这样以来思路也就更清晰了,导入也更快了。

2. 生词的处理。阅读文中大量生词,我们都觉得处理起来太难,部分老师上课会默认学生都会这些生词。但是今天的授课教师在谈完蜜蜂之后,通过一个框架呈现一些关于蜜蜂的生词,例如:授粉,花粉,蜂巢等。这样扫除生词障碍,但是课本上的插图就可以直接用,不需要额外费心思。这也是我们新教材设计的最大的优点,很多拿来直接用。所以后面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的授粉那个图片直接在新授单词中呈现更好。

3. 文本结构的处理非常好。先让学生标段,然后找中心句,问中心句的位置在哪里。然后从中心句中提炼关键词,概括中心句的意思。在详细讲第一段时,呈现一组图片,例如苹果,蔬菜,牛奶,鸡蛋,巧克力等,问学生这些来自哪里,最后得出结论:动植物和人类密切相关。在处理作者用哪些形容词描述蜜蜂的时候,老师追问:这些形容词属于观点还是事实?这也是今年中考一道阅读理解题,让学生理解观点和事实的区别。当学生说出是观点的时候,老师继续追问:作者是用哪些事实支撑这些观点的。这样学生继续思考,并且应该能准确的区分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点。

4.文中大量数字和连接词的作用。这也是对语言特征的分析。大量数字的使用和连接词是为了让我们的文章更有逻辑性,更有说服力,更易理解。最后添加我们该如何保护蜜蜂,学生各抒己见,老师给予高度赞扬,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5. 最后的输出环节是小组合作,从重要性,事实,问题和解决方案方面做一个演讲,让更多的人了解蜜蜂。小组成员分别扮演importance bee, fact bee, problem bee, solution bee。从前期的输入到最后的输出,学生达到了迁移应用的水平,为本节课的结束画上完美的句号。

阅读课板书

两节课的学习,让我对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一切的重心要落实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上。所以接下来要重点研读语篇,多角度思考,向新课标理念下的优秀课堂靠近。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