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牧场》读后感
最近看到马伊琍主演的由李娟散文改编迷你电视剧(我的阿勒泰),让作者李娟也火遍全网,我曾看过她的(冬牧场),第一次看就被她温暖的文字治愈。
上周再一次阅读李娟的《冬牧场》,依旧迷恋与她真诚、自持,质朴、又不乏优美的文字。
这位生于新疆长于新疆的女作家,曾被梁文道说是“百年一遇”的文字精灵。
了解她经历的人都知道她没有受过专门的写作训练,高中毕业后便随着她母亲辗转漂泊与新疆各地,靠帮人做衣服和小卖部为生。
也许是新疆广袤美丽的土地滋养了她丰富又有趣的灵魂,也许写作是她天生的使命,也许是因为对文字和文字表达的天然的热爱,和对生活深刻而又细腻的理解,让她可以写出那么让人感动的文字。
在她的文字里我们会看到一个与我们的认知里一样又不一样的新疆和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
我们以为的新疆是美女遍地,人们皆能歌善舞,有吃不完葡萄和葡萄干,有好喝的马奶酒和手抓羊肉,有怀抱火炉吃西瓜的极致浪漫的天气。
事实上这些也都有,可他们有我们看不到的生活的艰辛,艰辛到生活在内地的我们感觉那种生活像是遥远的另一个国度。
看过她写的《阿勒泰的角落》,知道那些如我们一样平凡的新疆人和作者自己 ,如何在我们看来闭塞的辛苦的环境里乐观的生活。
再看到那种艰苦生活进阶版《冬牧场》生活,会觉得自己现在的生活简直如同天堂一般。虽然有感情的困扰,有生活的烦恼,但觉得比起辛苦漂泊迁徙的牧民生活简直就是一个天一个地的区别。
《冬牧场》是李娟通过两个月的实地生活经历,真实的记录来当时的所见所闻的一本记事散文。
它真实的向我们展现了牧民们在换季放牧转场时的所有艰辛的经历。
我们都知道搬家的辛苦,而放牧转场还要赶几十头不一样的牲畜,春夏秋还好,冬季转场时新疆的极寒天气嚷生活在内地的我们难以想象。
要穿厚重笨拙到走不动的衣服抵御寒冷,要把牲畜赶往几百里远的荒凉的牧场,一个牧场方圆百里或几百里只有一家或两家牧民。
冬牧场在白雪皑皑的戈壁滩,只能住在相当于地窖用干羊粪搭建的冬窝子里。
水源是从地面上的背回家用锅烧火融化的雪,吃的是新疆的穰,有肉但也不富余,基本吃不到新鲜的蔬菜,洗头洗澡洗衣服更是难得一次。因为水太难得了。
除了生活上困难,精神上的寂寞也如那广大的牧场一样,荒凉又寂寞。没有与外部交流的资源,也没有可以交流的人。只有牛羊和几个整日见面的家人。
就是这样的生活,牧民们依旧在我们以为孤独寂寞可以杀死人的冬牧场里,世世代代乐观又坚韧的生存下来,而且活的依旧有自己的某种幸福感和信念感。
也许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一种活法,不管是哪种活法,只要自己安然和满足与那种状态和境遇,石头缝里也能开出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