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5教学内容不能过度引申——高中历史优质课观摩感悟(八)

大家好!我是才舒。

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学习历史的重要目标在于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避免出现类似的失误。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许多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历史与现实的视角思考、感悟历史,从中得出有益的启示,较好实现了历史教学的育人价值。

但是,凡事都有个度,历史教学也是如此。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往往会造成过度引申而适得其反。

况且古今中外历史不能进行简单的类比、延伸: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特别是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历史是各种因素合力的结果,历史不可能简单的重复,更不能机械类比。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对于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不能进行过多的类比与延伸,这在本年度贵州省高中历史优质课评选观摩活动中也有一定的反映,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对于中国的启示延伸太多

例如,在教学《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时,有参赛选手在指导学生分析工业革命爆发的原因、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后,专门安排好一个子目“工业革命浪潮下的‘中国运’”,通过导学案与史料展示,启发学生思考:

1、说出中、西方参加1876年美国费城世博会参展展品的不同,他们的不同反映了什么?

2、两次工业革命浪潮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3、(出示2010年上海世博会图片)从中国两次参展到举报世博会,中、西方现代化有何差异?

实际上,教学《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一课时,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工业革命对世界的深远影响,当然包含对中国的影响。

当时中国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可以归结为两次工业革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深远影响的系列里面,没有必要再单独设置一个子目认识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何况中国式现代化内涵丰富,并不是本节课关注的焦点,引申过多不仅不利于突出教学重点,还容易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探究中、西方现代化的差异上,这一子目耗时6分钟导致整堂课超时,难以做到收放自如。

二、中、外历史的简单类比

中、西方历史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显著差异,针对同一历史现象并不能进行简单的类比。

同样,在教学《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时,许多参赛选手将19世纪西方的工业化与当下中国式现代化进行类比,要求学生从西方工业化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实际上,19世纪西方的工业化与当下中国式现代化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现代化路径,双方在内涵与外延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根本无法进行简单的类比。

正如在本次优质课评选观摩活动中参赛选手上完优质课比赛后的反馈环节,有评委老师明确指出:古今中外的历史不能进行简单的类比,对于英国爆发工业革命的原因,应该尽可能考虑政治、经济、政策、资本、市场、劳动力、科学、技术与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形成历史合力论;两次工业革命对于中国的影响同样不能够引申太多……

总之,学史使人明智,学习历史要善于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但是必须把握好一个“度”,过度引申往往适得其反。

对此,您怎么看?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咱们明天再见!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