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199
阅读书目《父母的觉醒2》
阅读页码:69-91
我的摘录:
Chapter 9 你不是电影制片人
父母很容易将自己的愿望投射到孩子身上,随心所欲的为他们的生活撰写剧本,购买戏服,并预测“电影”的结局。
正是父母对实现自己的“剧本”的坚持,导致他们执着于推行所谓的“纪律”。
有效养育的关键在于走出剧本模式。接受本来面目,当我们拥抱孩子的本来面目就不再会责怪他们不符合我们的设定,也不会再试图去改变他们,从而使育儿从控制变为指导。
Chapter 10 放弃完美的理念
你的头发,你的脸,你的衣服,你的房间,你的分数都不能代表你自己,你比这些东西中的任何一样都要奇妙和美丽,这是你的本质。
人的潜意识会不知不觉的把自己不明白的事物判断为坏的。
我们的潜意识会自然的把符合自己要求的东西定义为好的。
学会接受自身的缺陷,是生活中的重要一课。虽然我们需要放弃对完美的苛求,但这并不意味着万事皆可。我们可以鼓励孩子尽最大努力追求完美或者符合主流的要求。
Chapter 11 这里住着一个坚强的孩子
假如孩子不得不询问父母哪些感受是正常的,那就说明他们已经失去了主动感知自我的能力。
如果允许和支持孩子忠实于他们的真实感受,他们的情感就会更完整,而不会分裂,感受永远不会因为遭到禁止而消失,只会被扭曲,并且以异常行为的方式表现出来。
未经处理的情绪感受会发展成得不到满足的需求,明智的父母应该允许孩子的情感得到充分的吸收和代谢。
我的感悟:
作者写到的剧本模式,击中了我一些回忆。我第一个想到的竟然不是亲子关系。而是我和先生刚结婚时的相处。
我当时爱对他说的一句话是:电视里不是这么演的。/书上不是这么写的。
他回:你说咋演的?/书上咋写的?
我:巴拉巴拉说一通。
他就按我说的给我反馈。
我:对对对,电视里就是这么演的。/书上就是这么写的。
电视里怎么演的?书上怎么写的?无非就是偶像剧里,小说里的浪漫桥段和甜言蜜语。
今天看到这本书中的这个章节,突然意识到,原来那个时候我的潜意识里也是把自己当个“电影制片人”,只不过导演的不是亲子关系,而是夫妻关系。
现在回想,当时还真是有点“作”了。
为什么后来这些年,“电视里不是这么演的,书上不是这么写的”这样的话很少说了呢。
反思一下,好像先生从未拒绝过我这颗追求浪漫的心,我说应该是什么样的,他就陪我演什么样的,慢慢的,我也就对这些桥段没什么执念了。
反倒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加发觉,真心实意的浪漫,就体现在平凡的生活中,细水长流的点滴中。
不需要刻意的像电影情节一样生活,我也能感受到满满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