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曰:善。服寒而反热,服热而反寒,其故何也?岐伯曰:治其王气,是以反也。”
黄帝曰:治其所属,固善已。若夫服寒反热,服热反寒,治其所属,百病有不愈者,其故何也?
岐伯对曰:此皆专治其王气之过,是以服寒反热,服热反寒也。
“帝曰:不治王而然者何也?岐伯曰:悉乎哉问也!不味王味属也。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黄帝曰:然有不治王气而病亦不愈者,其故何也?
岐伯对曰:悉乎哉,帝之问也!彼不治王气而病仍不愈者,以其不知五味所属,故也。今夫五味入胃,各归其所喜入之脏者也。即如酸味则先入于肝,苦味则先入于心,甘味则先入于脾,辛味则先入于肺,咸味则先入于肾,久之而增其脏气,此物化之常也。脏气日增,久之阴阳必有所偏,偏胜必绝,而夭亡之渐即根于此也。
“帝曰:善。方制君臣,何谓也?岐伯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非上下三品之谓也。”
黄帝曰:善。而古人用方,必治为君臣者,果何谓也?
岐伯对曰:主病者,谓之君。佐君者,谓之臣。应臣者,谓之使。方制君臣使三者,即此之谓,非上中下三品之谓也。
“帝曰:三品何谓?岐伯曰:所以明善恶之殊贯也。”
黄帝曰:古人药分三品者,其意亦复何谓?
岐伯对曰:三品之名,所以明善恶之不一致也。
“帝曰:善。病之中外何如?岐伯曰: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微者调之,其次平之,盛者夺之,汗者下之,寒热温凉,衰之以属,随其攸利,谨道如法,万举万全,气血正平,长有天命。”
黄帝曰:善哉。而三品之药,足能应夫病之中外者,其用如何也?
岐伯对曰:凡调病气之方,必先别夫阴经阳经,以定其在表在里,使之各守其乡,而不易其位焉。如病在内者,则内治之;在外者,则外治之;至若病之微者,则调和之;其不止于微而稍次者,则平治之;其邪重而病盛者则夺。其病气之在外者汗之;在内者下之。
以寒治热,以热治寒,以凉治温,以温治凉,随其所属,以衰其病。补阴配阳,补阳配阴,务使其气之攸利。斯无不可治之病也。学者苟能谨守斯道,如法奉行,自万举万全,气血正平,长有天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