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驱动》是周岭继《认知觉醒》之后写出的姊妹篇,也是一本方法论手册。
在这本书里,我关注了一个问题:什么才应该是我们的成长之路?细细读下去,我就发现了自己在认知上的致命漏洞,比如创造价值意识,比如被动社交等等。
每一个人都是一类人中的一员,所以,我把我读到的、悟到的东西写出来,希望能够给需要的人们提供帮助。
此文围绕“什么才是我们的成长之路”这个话题,从愿望觉醒、目标觉醒和方法觉醒等三个角度来写作我读《认知驱动》的收获。
一、愿望觉醒:什么是成长
人的身体会有停止成长的时候,但人的思想可以终身成长。
很多人每天都很努力,从早起、读书、跑步到工作、参加各种课程的学习,勤奋自律,坚持不懈,但自己预期的目标还是迟迟不来。比如,坚持了很长时间的写作,却久久未能变现。
殊不知,我们在无知中掉入了一个看不见的成长陷阱。只要看清这个陷阱,我们就能快速进步。
01
成长陷阱
我们首先要明确,“成长”包含“内向成长”和“外向成长”。
内向成长,就是围绕自身展开的成长活动,即培养习惯。比如早起、跑步、阅读等。
外向成长,就是围绕外界展开的成长活动,即打造技能。比如写作、画画、编程等。
我们不自觉地掉入的“成长陷阱”是:过度专注于内向成长而忽视了外向成长,即重习惯,轻技能;重输入,轻输出。
所以,我们所做的只是让我们能成为更好的人(自利),而不是让我们成为很厉害的人(利他)。
02
如何跳出成长陷阱
人们天生喜欢内向成长而回避外向成长。这是人类急于求成和避难趋易的天性决定的。
相比于打造技能,培养习惯容易多了:培养习惯就像不用考试的学习,没有严格的要求,可松可紧,只要自己开心就好。而打造技能就不一样了,技能的好坏全由外界评定,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不管我们自己怎么认为,其唯一的衡量标准就是这项技能是否可以给他人提供长久且有用的价值。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应该主动做出新的选择:重技能,辅习惯;重输出,辅输入。而我们的“技能”和“输出”要达到的不仅仅是“会了”的程度,而是要“卓越”——我们的技能和输出必须能被人认可或需要,这样才是真正创造价值。
因为天性,平时我们虽然享受努力奋斗的状态,但很少或几乎没有产出作品的意识。比如,我们一直在读书,却很少去实践或把心得写出来,形成有价值的文章让别人受益,更别说不断打磨自己的原创作品了。
就拿我来说吧,从2022年5月12日我下定决心提笔写作到现在,已经写了110万字以上,文章有848篇,但是,当我问自己:你这些文章都向外界提供了什么价值?我就有点脸红。我也就明白了自己公众号文章鲜有人问津的原因:我创造价值的意识太薄。
明白了这点之后,我决定静下心来认真读书,然后把心得体会写出来,形成自己的观点再输出。打造技能需要持续打磨,我允许自己一开始的不够完美,但我相信只要长期坚持打磨,我的产出一定会变得越来越精细,越来越有阅读的价值。而慢慢地,个人影响力就会形成。
写作变现的关键就是产生影响力,而价值越大,影响力就会越大。
所以,我们的正确成长之路就是要持续实践“价值产出”这条路,只有创造价值,生活才会带来如愿的改变和收获。
二、目标觉醒:确定做人的立足点、出发点和落脚点
立足点是指一个人在行动或思考时所依据的点,通常是指某种立场、观点或角度。
出发点是指一个人在行动或思考时所依据的基本原则或目标,通常是指某种价值观或理念。
落脚点是指一个人在行动或思考时所达到的最终结果或目标,通常是指某种实践或效果。
做人并不是我们主观意愿想来这个世界才来的,但是既然来了,我们就应该赋予我们的生命某些意义,所以就要首先确定立足点、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点归一,人最大的生存价值就是利他,而利他的途径就是创造价值。
一般而言,人的生存状态有三种:
一是累赘。生活不能独立,只能依赖他人苟延残喘。
二是自利。这种情况或许是人的能力实在是太有限,或许是人的本心太过于自私,总之就是自己只管顾自己的生存、利益等。
三是利他。在自利的基础上,能够给社会、给别人提供服务,创造价值。毋庸置疑,利他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生存价值。而利他的途径就是创造价值。
所以,培养一个对自己和他人都很有用的技能,就是成长改变的必经之路,也是保证生命精彩的重要基石。
那么,对自己和他人都很有用的技能,要具备什么属性呢?
1.它必须是有“价值”的。这项技能在3年、5年、10年甚至更久的时间里都有用。我们需要大量学习这个领域的新知。
2.它应该是能 “利他”的。技能可以解决自己和他人的痛点或能给这个世界带来极度的美,且受益的群体越大越好。
3.它最好是可 “复制”的。复制属性可以让我们有机会获取大量的正反馈,同时拥有人生的无限可能。
关于“技能的复制属性”,是我阅读这本书得到的一个很大启发,也是之前被忽略掉的一个重点问题。
以前人们谋生的手段大多是转换的形式,即将自己有限的体力或时间转换为生活资料,然后参与交换,做多少,得多少。
比如外卖小哥、货车司机、酒店大厨、公司白领、小裁缝、清洁工人等,都是通过出售自己的时间来换取有限的收入。
当然也有一些人,比如私塾老师、杂耍艺人等,他们可以面对多人,花费一份时间,收获多份回报。
但是,仔细想想,以上两种情况其本质都是在用自己的时间和技能换取相应的收益,哪天不做了,收益就消失了。
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有些人的谋生手段就由“转换”发展成“复制”。
比如制衣厂,可以通过复制,批量生产服装;
比如歌唱家,可以通过复制,把声音复制成唱片流传;
比如老师上课,可以通过复制,把课程复制成录播课可以反复使用。
以上的例子都说明,有些职业可以通过雇佣他人或借助机器的力量,对有价值的商品进行大量复制并销售出去,或将自己创造的优秀作品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网络)无限地复制并传播出去,这样就能带来不可估量的收益。
所以,“复制”的谋生手段可以给人带来无限可能。
比如厨师,如果他的认知停留在“转换”状态,他所思考的或许就是如何提高做菜水平,如何做出更多的菜。如果他的认知已经提升到“复制”状态,那么,他可以在抖音,小红书等上面发布他做菜教程,长期获取收益。
对我,一个践行长期写作的人来说,我就应该努力写出高质量的文章,发布在公众号、百度、豆瓣等平台,或许在我睡觉的时候,它也会被需要的人复制、传播、赞赏。只要它有长久价值,那么,即使今天没有收益,明天、后天也可能产生收益,甚至五年、十年后仍可能产生收益,这样就具有了长期收益。
“复制”的谋生手段跟《认知觉醒》里提到的“复利曲线”基本一致,它们都有一个规律,就是前期增长缓慢,但只要持续积累价值,收益就能在达到拐点后飞速增长。
如果你也想开始写作,那就早点行动吧——这种复制的力量,可以让我们的人生产生无限的可能——但是,“复制”只是一种渠道,让人获得无限可能的关键依旧在于价值。
4.它往往是要 “跨界”的。通过与其他技能进行复合,获取属于自己的独特优势。
三、方法觉醒:怎样成长
01
所有的社交都是一面镜子
社交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付出型社交和吸引型社交。
打“付出牌”的人其社交目的大多是对人有所求的,所以会有付出心态——双方都多少有点不自在。而如果自己始终处在单方面过度付出而得不到别人的回应,这就是一面镜子,它告诉我们,之所以得不到对方的重视,要么是自身的能力和表现还不够好,“人微言轻”,自己有需要完善的地方,要么就是对方并不愿意帮助你。
此时最好的策略就是定下心来反省自己,努力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强大。等到自己足够强大时,我们身边的人都会是好人。即使你不再付出,也会有人愿意主动靠近你。
打“吸引牌”的人往往是完善的、有魅力的、对外无所求的。这一类人强大、友好、睿智、有担当,始终在无意中向别人传达自己的魅力与自信,让喜欢的人主动靠近。
所有的社交都是一面镜子,外界如何给我们反馈,根源都在于我们自身长期的综合表现。所以,凡事一定要内省,不要抱怨。正如查理•芒格所说的,想要得到一样东西,最好的方法是让自己配得上它。
02
被动社交是我们的制胜之道
被动社交的本质其实就是吸引型社交,但它与一般的社交不同的是,被动社交是通过产出独一无二的、具有长久价值的作品或产品来与这个世界保持连接。
被动社交不需要通过不断地与人交流,建立感情来获取人际关系和影响力,它只需要通过知识或能力的吸引,让别人想认识自己。
采用被动社交的人往往都是内向成长者,他们更倾向于用理智脑,而不是本能脑和情绪脑来与外界互动;他们更专注于创造并用创造的价值来吸引外界与之连接。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考虑清楚自己的喜好,如果不喜欢花费时间和精力在人际关系上,如果自己平日里不善言辞,不善沟通,那么,不妨选择“被动社交”成为自己的人生赛道。
选择了被动社交,我们就要非常清楚,我们需要耐住沉寂,持着长期主义的心理准备,潜心创造自己高质量的作品——优质作品是我们的“价值护城河”。每一个想要获得真正成就和影响的人,最终都要过创造价值这一关。
越是在传播手段发达的社会,越要坚守价值。
03
不停地塑造自己的“身份”
每一个人都有多重身份,比如同一个人,其性别是男性,那么他的身份是男人、儿子、学生或x x职位的人、父亲……每一种身份都有与之相对应的本分。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选择自己不同的身份,来达到自己的行为改变。这样的行为就触及了我们人类成长的终极力量——心理建设。
在《认知驱动》一书中,周岭就引用了詹姆斯•克利尔在《掌控习惯》里提到的一个规律,即人的行为改变可分为身份、过程和结果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努力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那些能明确自己身份的人是真正的高手,他们肯花时间进行心理建设,能从上而下或从里到外地改变自己。
其实,明确自己的身份,既是你想成为具体哪一种人的目标,也是一种潜意识的暗示,还是一个信念,是实实在在的能让人改变的特别强大的力量。
身份是我们改变自己的终极力量。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能执着于一个固定的身份或信念。我们要知道,随着自身能力和境遇的改变,我们往往需要新的“身份”来引领,所以成长注定会是一个将内在身份不断揉碎并重塑的动态过程。
能知道“心理建设”这种力量的存在,并能主动运用它来重塑自己,是一件超级棒的事情,它会让我们拥有创造主宰自己命运的可能。
04
戒掉情绪,沉稳走向复杂的世界
幼稚的人还会用自己的本能脑和情绪脑来决定一件事情,理智脑发育成熟的人往往会理性地生活,所以他们可以忽略复杂,可以忍受混乱;对人对事都可以多些理解,多些包容;甚至可以积极地去改变自己,走出非黑即白的世界。
产生情绪的原因往往是自己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或者是过度焦虑,追根究底就是一个人的认知能力有欠缺,没有自我觉知,不能透过表面看实质,所以只看到看不惯的人和事——事实上,这个世界是多元的,丰富的,精彩的。
有时,我们只需降低期望,保持耐心,就能戒掉情绪,沉稳地走向复杂的世界。这就是一个人成长的样子。
05
长期践行,并养成“写下来”的好习惯
首先,“写下来”是情绪的调节器。人的本能脑和情绪脑强于理智脑,所以当出现情绪时,不妨把事情写下来,这个过程可以帮助我们对负面事件有一个更为具体和清晰的认识,而且能够让情绪得到缓冲,使人慢慢恢复理智或理性。
这个写下来,并不需要有多好的文笔,我们只需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自己的感受,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等一五一十地写下来。
写下来之后问自己两个问题:
一是这个事件为什么会发生?
二是我能从中汲取什么教训?
说白了,这就是事情发生后我们需要深度思考,需要内省,需要复盘,只有这样,才会“吃一堑长一智”,才能有成长。
其次,“写下来”是消除模糊的利器。千万种想法或感觉如果只停留在脑子里,不管怎样,都会有模糊之处。而如果把所有的事情写下来,我们就会得到清晰的认知。我们也会因此能从各个角度去看待问题,并更好地确定下一步的目标。
所以,“写下来”的本质就是深度思考,更好解决问题的前提。
06
以7年为周期,终身成长
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创造价值的核心在于打造有影响力的技能——而现实是唯一的评判师。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里提到过一个很重要的定律,叫做“女七男八”,意思就是女子的生命节律跟七有关,而男子的生命节律跟八有关。而“7”确实是一个很神奇的数字,比如:一周有7天、北斗有7星、人有七窍,地球有7大洲,而一个人精通一项技能大约需要7年,所以如果以7年为周期,以7年为一辈子,那我们这一生可以活很多辈子。
这样一想,我们可以考虑,我们在第一个7年里想学什么技能呢?这样,不仅目标有了,还可以让我们告别焦虑和浮躁,不再急于求成。
而一个7年完成了,第二个7年是否要更换赛道呢?我们能不能接受生活新的挑战呢?如果我们的认知是“7年就是一辈子”,那么我们就会不停地探索新领域,学习新事物,而终身学习者,就能终身成长,有终身快乐!
四、小结
本文从“愿望觉醒-目标觉醒-方法觉醒”三个方面解读了《认知驱动》的精髓内容。
顶级的生活不是奢华,而是创造。而人的价值就在于能够创造价值。每一个人做的事情,都是由他的认知决定的——世界级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士说:“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当我们的认知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一定会发生与思想相匹配的行为。
在你迷惘时,不妨看看周岭的《认知驱动》,跟随着作者介绍的做成一件事的心法和技法,找到适合自己创造个人价值的路径,主动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以此获得人生的成就和幸福。
我是韦志学,很高兴你能看到我的文章,希望我的解读能对你产生帮助。期待下期再见——下期将解读张琦《认知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