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加短毛碎组织的好文共读。
张爱玲的小说我年轻时候读过很多篇。我很喜欢她写的《倾城之恋》《白玫瑰与红玫瑰》等小说。《金锁记》小说也看过,电影也看过,当时只觉得曹七巧太坏了,她的人生不幸,就把这份不幸加到自己的儿子女儿身上了,有这样恶毒的母亲吗?
今天重读这篇文章,对整个故事也有了重新的认知。曹七巧的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了人性在困境中的挣扎与沉沦,以及封建制度对人性的摧残,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女性命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同情。
故事核:揭示金钱枷锁下七巧人性的扭曲人格和悲惨命运。
曹七巧本是小镇香油店的女儿,因父母双亡,被贪财的哥嫂嫁给了大户人家二少爷。但因出身低微,丈夫又是重度残疾,七巧在姜家大院处处被人瞧不起。长期缺爱的她甚至见不得儿女的幸福,生生拆散了儿女幸福的爱情和婚姻,把自己活成了儿子女儿恨透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
故事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丫环的聊天,介绍了姜公馆姜家的生活场景。姜家有三个儿子,大儿媳与小儿媳都是大户人家的女儿。只有二儿媳曹七巧,出身低微,娘家是开麻油店,被哥嫂作主嫁给了患有骨痨的姜家二少爷,从此,她的生活被一只无形的“金锁”紧紧锁住。通过对姜家环境的细致描写,如“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像赤金的脸盆,沉了下去。天是森冷的蟹壳青”,营造出一种压抑、沉闷的氛围,暗示七巧未来生活的灰暗。同时,也展现了七巧在姜家的地位,她是一个被人看不起的二太太,在这个封建大家庭中遭受着种种冷遇和歧视。在这部分也刻画了七巧的性格。她言语尖刻,性格泼辣,有着强烈的反抗意识,但这种反抗在封建礼教的大环境下又显得无力。例如,她对自己的婚姻不满,却又无法改变现状,只能通过言语来发泄自己的情绪,人也变得刻薄,所有人都看不起她,讨厌她。
第二部分。金绿山水换为一张她丈夫的遗像,镜子里的人也老了十年。曹七巧终于熬到丈夫,婆婆都都去世了。在分家阶段,虽然她撒泼力争,维持了几天的僵局,到底还是无声无息照原定计画分了家。孤儿寡妇还是被欺负了。
在刚嫁入姜家时,七巧对姜季泽产生了感情,这是她黑暗生活中唯一的一抹亮色。她将自己所有的热情与渴望都倾注在这个三少爷身上。姜季泽是个浪荡公子,他在情感上的暧昧与游戏,让她在这种禁忌之爱中苦苦挣扎。但姜季泽也很清楚,兔子不吃窝边草,招惹了二嫂,玩腻了,甩不掉。
在分家后,姜季泽来找七巧,让七巧卖地。七巧又有些动心,但七巧经历了许多事,就试探季泽,发现他确实在骗她,她彻底绝望了,将他赶走,她心中最后一丝温情也破灭。
“他不是个好人,她又不是不知道。她要他,就得装糊涂,就得容忍他的坏。她为什么要戳穿他?人生在世,还不就是那么一回事?归根究底,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这无奈而悲凉的心声,道出了她在爱情中的绝望与无助。
第三部分
她长期遭受压抑,无论是情感上得不到满足,还是在家庭中备受歧视,都使她的性格逐渐扭曲.她对金钱的渴望愈发强烈,在她眼中,金钱成了唯一的依靠和追求,甚至成为了她伤害亲人的工具.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活的折磨,七巧的性格逐渐扭曲。她在金钱和欲望的双重压迫下,开始将自己的痛苦发泄在身边的人身上。她对自己的子女进行控制和折磨,尤其是对女儿长安的婚事横加干涉。她嫉妒儿媳的幸福,破坏儿子的婚姻。她的行为越来越极端,从一个受害者逐渐变成了一个施害者,她的人性被金钱的枷锁紧紧锁住,无法挣脱。
七巧的儿女在她的折磨下,生活也变得支离破碎。长安放弃了自己的爱情,变得消沉。长白的婚姻生活也被七巧搅得不得安宁。她的生命在压抑和扭曲中走向尽头。“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这是对她一生的总结,也体现了小说悲剧的主题。
曹七巧并非一开始就是个恶人,她也是封建礼教和不合理婚姻制度的受害者.她的悲剧在于,在遭受压迫后,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式去排解和反抗,而是选择将自己所受的痛苦转嫁给更弱小的儿女,亲手摧毁了他们的幸福,这无疑是她令人憎恶的一面种无法挽回的衰败和痛苦之中。
思考
张爱玲以其细腻入微的笔触,将人性的复杂与脆弱展现得淋漓尽致。生活的磨难、封建家庭的压抑以及对爱情的绝望,让她一步步走向了人性的深渊。她用那把金锁锁住了自己,也锁住了身边人的幸福。
在现代社会,有一些单身母亲独自养育儿子的家庭情境中,容易出现角色错置现象。单身母亲长期将情感与期望寄托于儿子,在儿子成长过程里,她的关爱可能逾越正常母子界限,潜意识里把儿子当作丈夫角色来依赖与管控。当儿子成家,儿媳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情感格局。母亲会不自觉地对儿媳产生抵触,视其为“闯入者”,儿媳的行事风格、与儿子的亲密互动等都可能引发母亲的不满与排斥,这也使得婆媳关系天然地面临严峻挑战,家庭矛盾由此滋生。
我单位就有这样的例子,最终儿媳妇与婆婆的相处中,处处受排挤。而婆婆与她丈夫的亲密相处,儿媳妇又看不惯。儿子在婆媳矛盾中,也处处维护母亲,最终第一次婚姻破裂。后来有了第二次婚姻,很快又离婚了。
附张爱玲简介。
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原名张瑛,笔名梁京,祖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生于上海,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她在7岁时开始写小说,12岁时在校刊和杂志上发表作品。1943-1944年间,创作了《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小说。1955年,张爱玲赴美国定居,并创作了多部英文小说,但仅出版一部。1969年以后,她主要从事古典小说的研究,著有《红楼梦魇》。张爱玲于1995年9月8日在美国洛杉矶去世,享年74岁。
张爱玲的家世背景对其成长和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她出生在一个显赫的家庭,祖父是晚清名臣,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然而,她的童年并不幸福,父亲张廷重是个纨绔子弟,母亲黄逸梵对这样的丈夫失望后离家前往欧洲留学。张爱玲在冷漠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内心充满了创伤。这些经历在她的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她的作品常常描绘出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深刻的情感纠葛。
张爱玲的文学成就和影响力使她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独具魅力的作家,被誉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20位杰出女性”之一。她的代表作品包括《金锁记》、《半生缘》、《烬余录》等,这些作品奠定了她在文坛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