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研社英语课例研讨第49期

文/梁树丽

课例研讨第49期

这学期网研社英语研讨我改变了以往讲座的形式,而是把目标定在课例研讨上,我们要通过看优秀课例来提升自己研读语篇和设计课的能力。

我们非常感谢王莎莎老师,她把自己买到的优质课大赛的资源积极主动分享给我们,让我们有了更好的学习机会,再次为善于分享的莎莎老师点赞。

这一期的分享由莎莎老师,诗云老师和我负责,我们三个人做了分工:莎莎老师负责单元语篇分析,诗云老师负责课例流程设计,我负责组织研讨交流。我们三人中她们两位老师的任务是最重的,但是也是完成最出色的。

莎莎老师从单元分析和课时分析两个方面给我们做了分享,她做了十多页的课件,可见她的用功和用心。课例单元分析她从语篇,内容,单元框架图,单元整体,单元目标等六个方面给我们做解读,课时分析她从教材活动,学情,目标和流程四个方面入手,每一个环节的呈现都是在深入研读语篇的基础上完成的。

莎莎设计课的能力非常强,果真是把单元课程掰碎嚼烂式的消化吸收,这是很了不起的存在。


分享目录

课时分析

诗云老师在分享课件设计的时候,她也是从单元语篇分析出发,按照逆向设计的原则,以终为始给我们呈现,她的课件设计非常严谨认真,她的解读层层递进,她在观看课例的时候并不是全盘接受,而是有自己的质疑和批判,这一点是非常难得的存在。

追问

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流程

在交流环节中,大家对黄老师的这节听说课课例最多是肯定,觉得这节课讲得特别好,目标的三个层次全部达成,听说课上不仅有多听多说的练习,还有语音语调和连读的指导,而且也有知识结构图,突出了“教-学-评”一体化等等,整节课行云流水,可以说非常成功。

诗云老师分享

承认别人优秀是美好的品质,也是我们追随优秀的动力,但是研讨的目的不仅仅是看见优秀,更要思考不足和自己可以“拿走”的东西,这是我要引导老师们去思考的方向,我们必须有不同的思维碰撞。

黄老师的这节课虽然很优秀,但是在这节课里面也有明显的不足,学生的思维品质没有体现,整节课下来,学生都只是在按照老师的设定行走,没有深入的思考,没有对话上的创新。

比如老师在总结学生不喜欢科目的原因时,把语篇中谈到的个人能力,科目和老师影响三种原因做了总结归纳,其实,这一块还应该来一个追问,除了这三种原因外,还有哪些原因影响自己不喜欢某个科目。

这是一个提升思维品质的问题,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很多科目学生不喜欢也是因为不考试,或者分数值低,还有就是家长和社会的原因,比如高考报考自愿的时候,很多家长会让孩子考热门的专业,这些都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

课例课件

在研讨中,任松娜老师,卓瑞丽老师,培培老师等都积极发言谈了自己的看法,大家对黄老师这节课上的语音知识设计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引导学生连读的时候,老师直接呈现规则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则,比如老师可以示范朗读,让学生总结“辅音+元音”连读的规则。

黄老师在最后升华的时候呈现了That's why we learn different subjects.这是一个结果,我们在研讨的时候提出如果把这句话变成追问Why do we learn different subjects?那么学生会有更深度的思考。

课例课件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就像彩琴导师经常说得“设计没有好坏,适合学生就是最好”,老师允许对教材进行修改或者调整顺序,但不管怎样,我们课堂上要达成的核心素养目标是固定的。

诗云老师建议我们按照教材设计的流程走,不要随意删减或添加,她认为新教材设计的已经非常科学合理,我们不能为了创新而去创新。

我对诗云老师的观点还是赞成的。

我们外研版教材培训的时候,培训专家老师也提到教材内容可以做减法,但不建议做加法。彩琴导师也特别强调过,教材不是用来教的,而是拿来用的。

在研讨交流中,我们也请苏金慧老师展示了她的课例设计,大家针对她的设计进行了再次研讨交流,我们的研讨也是从看课例走向了评课例和设计课例,虽然是网上研讨,但是现场气氛很是热烈,我们从晚上七点半一直研讨到近十点还意犹未尽。

这样的研讨倒是给了我更多的信心,这一学期我们就延续这种三人一组带领大家积极研讨的模式,我相信这学期6节课的研讨模式做下来,我们每个人都能获得不一样的成长。

感恩!

23人参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