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缘起:一张照片唤醒的集体记忆
2025年高考结束,“扁担女孩”的照片刷屏全网。画面里,女孩肩扛扁担,挑着满载行李的布袋,独自走在校园归途上。没有鲜花簇拥,没有掌声相伴,她的步伐却比任何镜头都坚定,神情里藏着不卑不亢的倔强——那是脚踏实地的坚韧,是艰苦朴素的尊严,更是普通人在生活里托举希望的模样。
正是这根横在肩头的扁担,猝然叩中了全民的心弦。它哪里是寻常木杆?分明是农耕时代刻进岁月的诗行,字里行间飘着泥土香,浸着劳作的韧;是沉默的老友,陪着农家人走过春秋:春挑种子与希冀,秋担谷穗与喜悦,日常扛着柴米油盐的琐碎,把日子的重量稳稳接住。
二、形制:三根扁担藏着的生活智慧
扁担于农人,是生产与生活的必需品。依材质与用途,可分三类,每类都藏着适配生活的巧思。
竹担:柔韧里的烟火气
取粗大的毛竹或坚硬楠竹制成,一侧劈去,两头留竹节“坎”防绳滑,或一头削成镖状、一头烧成弯钩,可插可挂。它最懂肩头的累——挑担时随步伐轻晃,竹与绳摩擦出节奏感的声响,像在替人喘口气,能分散压力、缓解疲劳。价格廉、易获取,还是农人的“临时板凳”,横在水沟或田埂三角区就能歇脚。
只是竹担抗压弱,顶多挑百斤重物,多是女人用。有个不成文的规矩:男女不宜共坐,怕重量叠加压折扁担,到时候既丢面子,又难跟家人圆说,反倒惹得家庭不睦。
木担:硬骨里的匠心魂
选桑木、柏木等硬料,得是木纹细密、从头贯尾的好材,经匠人细削成“中间宽、两头窄”的长条,两端嵌着圆圆的“扁担奶”(铆钉),防绳滑、固货物——正如俗语说“扁担没扎,两头失塌”。
木担结实耐挑,青壮男人最喜用,握在手里有棍棒的豪气。更妙的是“扁担奶”的偏方:过去人光脚劳作,脚底磕出瘀血,就踩着“扁担奶”狠劲压,旁人在膝弯沾水拍打,直到渗出血印,通脉化瘀的效果立竿见影。农闲时,男人们还会拿木担在晒谷场比试,你输我赢的热闹里,藏着庄稼人的鲜活劲儿。
尖担:锋利里的丰收意
也是硬木所制,两头削成锥状、套上铁箍,专挑稻谷、柴草。往捆好的庄稼里一插,再用“草葽子”扎牢,挑在肩上稳当得很。好把式用尖担挑粮,远远望去只见两头的稻垛缓缓移动,竟瞧不见人影,成了田埂上的一道风景。
尖担有个铁规矩:必须竖放且摆在显眼处。若随意横搁,锋利的锥头戳到腿脚,便是不轻的伤——这规矩里,藏着农人对工具的敬畏,也藏着对生活的谨慎。
三、四季:扁担上的岁月轮回
农人的一年,是扁担挑着走的。从春到冬,它压着肩头的红痕,也挑起了日子的盼头。
春·挑粪育苗:播下一年的生机
春风刚吹软土地,扁担就醒了。清晨的田埂上,农人挑着满盈盈的粪筐,把一冬积攒的肥力洒进田里;日上三竿,又换上新扎的秧苗,在水田里踏出道道脚印,把绿色的希望一行行栽进大地。扁担晃悠悠,肩头红印渐深,可看着田里的生机,心里的盼头也跟着长。
夏·挑麦收籽:扛起烈日的馈赠
夏日的麦浪里,尖担成了主角。农人穿梭在金黄中,把割好的小麦、菜籽一捆捆叉在担上,起身时穗粒轻响,像在唱丰收的歌。汗水浸透衣衫,滴进干裂的土,可每一步都踏得扎实——这沉甸甸的分量,是烈日对辛劳的最好回报。
秋·挑稻归仓:晃出金黄的韵律
稻花香里,尖担两头垂着稻穗,蹭着木纹理沙沙响。一百多斤的稻子压在肩上,农人却迈着匀步,尖担随节奏上下弹动,把稻谷晃成流动的金浪。这晃动里有巧劲:既省力气,又能让稻粒少掉落,是农人与扁担磨合多年的默契。
冬·挑土筑堤:筑牢来年的安稳
寒冬腊月,北风刺骨,农人却带着扁担、铁锹往工地去。天不亮就出门,挑着满筐泥土往堤岸上挪,陡峭的堤坡上,每一步都要卯足劲。没有机械轰鸣,只有扁担的吱呀声和此起彼伏的号子,汇成一片人山人海的壮阔。寒风里,汗水在额头凝结成霜,可想到来年的风调雨顺,肩头的担子就不那么沉了。
四、烟火:扁担下的人间百态
扁担不止挑庄稼,更挑着柴米油盐的琐碎,挑着你我皆懂的人间烟火。
清晨的河边,挑水的人络绎不绝,扁担一头是水桶,一头是全家的生计;走村串户的货郎,用扁担挑着针线、糖块,铜锣一响,就把热闹带进寂静的村庄;山城的“棒棒军”、景点的“挑山工”、城里的“挑力夫”,都靠一根扁担讨生活——“扁担是条龙,一生吃不穷”,这句俗语里,藏着劳动者的底气。
女孩子们也与扁担结缘。放学后,她们提着镰刀往山坡、湖边跑,割树枝、拾芦苇,攒够一担柴草要两三个小时。初冬的风里,她们的脸被热得通红,额发沾着汗,稚嫩的肩膀被扁担磨出老茧,可把柴挑回家时,眼里的光比柴火还亮——这根扁担,让她们早早扛起了家里的责任。
农人间还有个智慧的法子叫“倒担”:窄田埂上两人相向挑担,难以前行,就半路交换担子,你挑我的空担迎上去,我挑你的重担往前走,循环往复,再远的路也能走完。挑堤筑坝时,堤越高越陡,“倒担”就越重要——这法子里,藏着庄稼人抱团过日子的暖,也藏着“办法总比困难多”的韧。
五、回响:从工具到精神的图腾
如今,拖拉机的轰鸣盖过了扁担的吱呀,快递车代替了货郎担,这根木杆渐渐淡出了日常。可它从未真正“退休”:短程运输、负重登山时,仍能看见它的身影,像个不服老的老友,继续发挥着余热。
我们总说扁担“挑过日月星辰”,可对它而言,不过是跟着主人从晨露走到暮色;我们赞它“担起生活希冀”,可它接触的,不过是谷穗的实、泉水的凉、柴草的糙。是人的情感,给了这根木杆诗意;是生存的重量,让它长出了精神。
它站着是“一”,躺下也是“一”,不弯不折的模样,像极了农人的脊梁。那肩头的压痕,不是屈服的印记,而是托稳日子的证明;那随步伐的晃动,不是软弱,而是用柔韧化解艰难的智慧。
一根扁担,挑过了农耕岁月的烟火,也挑出了农家人的精神底色——脚踏实地的坚韧,迎难而上的倔强,还有对生活永远的热望。它早已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刻在记忆里的图腾,是我们永远能从中汲取力量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