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议课:一场知行合一的教学修行

今年再次选修陈大伟教授的课,依然收获颇丰。他的课堂轻松而深刻,总能让人进入一种空灵而开放的思维状态,自然而然地激发出新的思考与领悟。正如陈教授所倡导的观课议课,这是一种“身在、心在、思在”的同步状态,引领人走向知行合一的境界。

在接触陈教授的课程之前,我校教研活动一直沿用“听课评课”的模式。每学期安排公开课都令人头疼——不是老师们不愿上公开课,而是不愿面对评课时的尖锐指责。很多教师精心准备的一堂课,常在评议环节被批得一无是处,尊严尽失。原本应是共同成长的机会,最终变成人人畏惧的负担,教导处安排公开课也愈发困难,大家都害怕那种充满压迫感的评课氛围。

而陈教授的“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课程,真正让我看到了教研活动的另一种可能。观课议课强调“立己达人”,注重同理与共情,要求每位教师站在授课者的角度去理解其设计意图、处境与感受。这种“同在共行”的教研文化,令我联想到佐滕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所倡导的“学习共同体”——唯有打开心扉、彼此信任,才能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

就如伯姆在《论对话》中指出:“对话是平等的交流,是思想的碰撞。”观课议课在本质上正是一种对话。它鼓励平等而自由的交流,允许多元观点的互动与生成。在这样的过程中,每个人既表达自己的见解,也倾听他人的声音,不断打破思维定势,实现认知的“同化”与“顺应”,最终达成新的平衡。这不仅是一场教研活动,更是一场思想与心灵的交汇。

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名言体现了儒家推己及人的仁爱精神。而观课议课所倡导的,正是这样一种彼此成就、共同进步的理念。它要求我们放下成见、坦诚相待,在倾听与对话中相互启发、取长补短。这种基于尊重与共情的教研方式,不仅激发每个人的“大我”意识,也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关怀——看见人、尊重人、成就人。

陈教授的观课议课,从根本上颠覆了我对教研的原有认知。它从人本主义和教育哲学的高度,重新诠释了教师成长的路径。再次选修这门课,正是希望将理论与实践更深结合,真正实现知与行的统一,从而不断提升自我的教学能力和人格修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