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一位僧人兼宗教学者曾经这么形容断舍离:
每个人都会在某一天失去自己最宝贵的东西。
几乎没有人能在最关键的时刻做到释怀。
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练习如何放手,
才能坦然地接受烦恼,
甚至衰老、病患和死亡。
这番话是精通佛法的高人对断舍离的诠释。
“断舍离归根结底是为了让我们坦然接受自身的、珍爱之人的死而进行的训练。”因为,我们的死亡率是100%的。死,是我们最后等待的肉体的断舍离。无论是谁都避免不了。
不管有意识与否,我们每一天是一步一步地靠近死亡。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每天都是我们的“终活日”,断舍离就是“终活”。
为了这在某一天必然要迎来的“死亡”,为了现在能获得自由·自在的人生,就必须要做到摆脱身边的“执念物”,也就是要“清出”。这是断舍离的立场。
也有正相反的价值观。
出、舍、放手
入、拾、占有
固然,两种价值观都是必要的,两者并存才会产生“新陈代谢”。
生命是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也是有限的,可用的能量也是有限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断舍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