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垟是真正的水乡,是鱼米之乡,河网密布,河床里所沉淀的淤泥,也是一种最好的肥料。把河底的淤泥捞上来,既能为水稻提供肥料,又可清理河道,这真是两全其美的事。
担河泥,就是要把河底的淤泥打捞到岸上。这样做,既需要技巧,还需要力量,更需要胆量。我只是尝试过,没有真正地做过,更多的只是在岸上看着他们在河中间担河泥。
每年的夏天,村民们都会组织担河泥。担河泥需要一艘船,那窄窄的蚱蜢舟肯定是不行的,那用作交通工具的长船也太小了。担河泥用的是河泥船,它的宽度是长船的两倍,船底是平的,更平稳,容量更大。
怎么样才能把河底的淤泥掏上来,这是一个不小的难题。不知道是谁,发明了一种类似于扫地的畚箕的容器,叫做筲箕,既然用于担河泥,那么就有了一个恰当名字——河泥筲箕。它的一边固定在一个长长的竹竿上,竹竿因此也有了一个名称——河泥柱。河泥筲箕一边固定在河泥柱上,而它的口上却被一个长绳连接,这是有其妙用的。
一艘河泥船划到了前面的那条小河,船的两舷各站着两人,他们的双手握着一个河泥柱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河泥筲箕在水面,口头朝外。他们双脚紧紧抓住窄窄船舷,稳住重心,背对背,面朝河岸。这是担河泥前的标准姿势。
连接河泥筲箕的绳子松开,筲箕便的底部垂直向下,与河泥柱保持平直,此时,所有的预备动作都已经到位,他们几乎是同时,把手中的河泥柱直直地插入水中,直至河底。筲箕已经碰到淤泥了,还要继续往下插,当河泥柱的底部插在河底的淤泥之中,他们便各自一起紧紧握住手中的河泥柱,使劲往后扳,他们感觉到河底的淤泥已经紧挨筲箕,便立即拉起绳子,筲箕的口子向上提起,淤泥就完全进入到筲箕中了。
淤泥已经在筲箕中了,可筲箕还在河底,沉甸甸的。现在,他们要用他们有力的双手,把河泥柱,连同连着河泥柱的装满淤泥的筲箕,统统从河中往上拉。左右两手互相交替,硬生生地把河泥柱从河底拉上来,并进一步地往上,再往上,整条河泥柱都露出水面,最后出现的是装着河泥的筲箕。
河泥筲箕已经到了水面,但是水面与船舷还是有一点距离的。要把筲箕里的河泥提到船舷,并越过船舷,倒在船舱中,是一件非常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因为,除了河泥的重量以外,那长长的河泥柱已经离开河面,处于空中了,这是很难保持平衡的。
但是,当我们在岸上看着他们,为他们担心的时候,他们以极快的速度,完成了上述动作,简直就是一气呵成,然后,又把河泥柱插入水中。河岸上的观望者喝彩,河中的担河泥的四位农民也露出了自豪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