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八月,闲来无事,我翻了翻余老的书——《余映潮文言课文教学实录及点评》。此刻,在八月尾巴的末梢上,我姑且憋几个字,感恩与此书的相遇相知,感恩此书的激励。
此书是余老在文言文领域中的辛勤耕耘,搜集整理了15篇中学文言文教学实录,每篇均是余老在全国各地的公开课实录。课前,附有一听课老师的课例导读,一百字左右;课中,每个教学环节附有一听课老师的点评(悟课),一至两句话,多为四字短语;课后,则附有一听课老师的课例赏析(评课),一千字以内。
在这15篇课例中:短的有37字《夸父逐日》、46字《共工怒触不周山》,长的不过《三峡》、《〈论语〉十二章》。还有粗浅易懂的《咏雪》、《孙权劝学》,稍难理解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五柳先生传》。这15篇均属于中学短篇文言文教学,达到了“短文美教,短文趣教,短文细教”的境界。
在购此书之前,我翻了些余老的书,在网上也听了些余老的课。去年在网上觅得余老的《咏雪》课堂实录,是典型的板块教学:读得清楚,读得好听,读得有味。读得清楚即疏通文意;读得好听即朗读环节;读得有味即品析文章。此后,每篇文言文教学,我依葫芦画瓢,调整为——读得好听,读得清楚,读得有味。余老一般先疏通文意,然后再朗读,我则相反。
通观此书,余老的板块教学依然突出,但设置灵活,非局限于三读板块。
《共工怒触不周山》和《夸父逐日》,两篇均为神话传说,前者设计为:历史的味道、神话的味道、文学的味道;后者设计为:初读神话、趣读神话、美读神话、品读神话、揭秘神话。阅读这两篇实录,我纳闷:《共工怒触不周山》中,有必要梳理黄帝和炎帝的传说吗?《夸父逐日》中,余老为何会设置成语印证这个环节?余老上课是典型的惜寸阴啊!再细细一想,《共工怒触不周山》要了解共工与颛顼的纠葛与冲突,有必要简单梳理其祖先一代黄帝与炎帝的恩怨。《夸父逐日》用成语来印证文中的;关键字词,一方面是趣读神话,另一方面也和题目的成语特性相契合。
另外这两篇文言教学均突出了神话的特点:神奇的幻想。《共工怒触不周山》中,有一个写作环节:请描写“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情景。《夸父逐日》中,有一个品读环节:“弃其杖,化为邓林”,这句话为什么好?我为余老这样精妙的设计而叫绝。
在此书中,余老最让我称奇的是:师生之间的对话。
一节文言文教学,40分钟,余老有极其细腻的朗读环节,这是集体训练。还有极其细腻的品读环节,和交流的学生多达四位以上。
以前看余老的课堂实录,惊叹学生的发言,学生太优秀了。如今观余老的课堂实录,惊叹余老的示范和引导,惊叹余老对学生回答的点评,余老太高明了。
请看,在余老的《三峡》教学中,在赏文段这一环节中,问题设置为:欣赏第三段文字的表达之美。
学生不是立即思考,而是余老先微微点拨一下,“大家做做笔记,层次、动静、声色、俯仰等,都是可以品析的。”学生根据老师引导的方向,组织语言。
在交流环节,学生有这般精彩的发言:“第三段,先写‘绿潭’,后写‘倒影’‘怪柏’‘瀑布’,接着是总的概括‘清荣峻茂’,先抒情后议论,让人感受到画面的美。”
显而易见,该生从层次这一角度进行的赏析。
余老是怎样点评的呢?
“啊,你太聪明了。层次清晰,表现在哪两个方面呢?第一,首先点时间,‘春冬之时’,然后再分写景色。第二,先描述再议论抒情,‘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是议论、评价,这八个字带有丰富的情感。”
又显而易见,余老从学生的角度进行了补充。
我平时上课是怎样回应学生的呢?要么干瘪地赞赏:“嗯,很好,请坐。”要么重复学生的语言。
余老有过硬的本领,可以根据学生随机的回答马上补充或者纠正,这完全来自于余老课前对教材丰厚的研读。
师生对话交流后,余老继续显山露水,每个品读环节之后必有教师精炼的总结。
另一方面,此书的课例赏析也是一大亮点。这些课例赏析和余老的课堂实录交相辉映,读来也是一种妙不可言的美。
对于评课,我几乎是一张白纸。在语文湿地公众号上,我虽说读了些课例赏析,但是评课语言的规范与科学,着实提不起我的兴趣,读得甚是马虎。评课是教师专业成长必跨的坎,尽管痛苦,我却不得不关注它,重视它,甚至青睐它。
此书的15篇课例赏析,几乎每篇言简意赅,如那短篇的古文,亦如余老那朴实的课堂。
总分总的结构,脉络清晰。在“分”的主体中,段落首句总领该段,条分缕析。最后,一堂课的结构、亮点就如庖丁解牛一般呈现了出来。
其中有一篇课例赏析,评的是余老的《共工怒触不周山》,评课人是杨雪桥老师。
“简”字统领全文,“简洁的开场”“简约的线条”“简静的境界”三个句子单独成段,每句引出一个段落进行阐述。开头与结尾均引用名言,相互照应。那段落内部句式的整齐,用词的准确与典雅,也是令人称奇的。这篇总分总的课例赏析,我读出了美学的味道。在余老的另一本书中,余老的15篇中学古诗文教学实录,每篇课例赏析均是杨雪桥老师执笔。
在此书中,这些精品课例的背后,是一位古稀老人孜孜不倦的研究与实践热情,是多位语文人士真诚用心的呵护。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它值得我多次翻阅,在翻阅中揣摩余老设计某一环节的意图,揣摩各个板块之间的关系和梯度,揣摩课例赏析的章法,这种愉悦感同样妙不可言。
阅后,愚钝的我,依然会把文言文教学设计为三读环节。我会尝试着把逐字逐句串讲的环节调整为:学生读注释,学生自读自讲,以此来疏通文意,并及时弄清楚学生疑惑之处。我会尝试着把课堂的密度加大一点,同时留意学生的接受能力。给学生抛出问题时,我会尝试着给学生思考的方向,尝试着给学生做示范。师生对话时,我会尝试着不重复学生的语言。
我会尝试着静心读课评。
感恩此书,感恩余老。
2019-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