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商”一词,相信大家已不陌生,它反映了面对逆境或变故时的抗逆性,是怨天尤人、自怨自艾还是寻找出路、摆脱困境呢?逆商越高的人,他的抗逆性越强。
当我们面对困难的解读越积极乐观,我们才更有力量、心力和勇气去克服它,反之,我们会陷入无望的黑暗深渊中。所以,我们要学会乐观正向的解读事件,比如说,孩子考试不理想,我们可以这样解读为,这次考试暴露没有掌握的知识点,恰好可以查漏补缺,而不是“怎么考得这么差?”就此认为孩子很差劲。
保持乐观的核心要点是“发生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解读这件事”。如果你已经具备这项能力了,那么恭喜你,如果没有,那也没关系,从现在开始培养,然后教会你的孩子。
在此之前,我们需要知道一个心理学上的理论“理性情绪行为疗法ABC理论”。A代表不好的事情,可以是任何负面事件,B代表想法,即对负面事件的看法和解释,C代表后果,即负面事件发生后的感受与行为。
人们通常认为是A导致的C,其实是B引发了C,比如,某天老师心里有烦心事,课上让某位同学做题,结果这位同学由于粗心做错了,老师就批评了一下,这是事件A,这时这位同学产生了“老师觉得我很差劲”的想法B,结果他会感到很沮丧、甚至否定自己,这是结果C。看似是A导致了C,但其实是想法B导致了C,如果他改变B,这样想“今天老师心情不好,所以才会批评我,人都会有情绪,不是我不好,同时,也告诉我做题要细心”,他就不会沮丧、甚至否定自己了。
一个行为模式的改变都需要刻意练习,我们可以通过写ABC日记来培养乐观解读的能力。
ABC日记分为三栏:第一栏是不好的事件,这一栏里尽量乐观详尽地描述相关情形,记下人物、事件、时间、地点,注意不要将原因写在这里。第二栏是想法,记下对不好事件的看法,将想法与证据进行对比来评估其正确性。第三栏是后果,记下不好事件发生之后的感受或反应,感受没有对错,也不能验证其正确性。填写时一定要区分想法与感受,不要混淆,“我觉得他不喜欢我”是想法,“我有些失落”是感受。
如果每一次的这种练习,找出能够解释感受和行为的合理想法,这项练习就算成功了。
如果孩子能够乐观地解读每一件事情,那么面对逆境,孩子自然就能给出更积极的解读,这便是“逆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