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该学会练习找回自己的声音,找回深藏的勇敢,把为人着想的心思放回到内在的小孩身上,为自己的“内在小孩”做主,为自己的感受而活。
温柔且勇敢地敞开自己
每次讨论到生气与愤怒这件事,我发现,几乎八成以上的人都有表达愤怒的困难,不外乎觉得:生气是不应该的;或者生气代表自己小气,会有罪恶感或羞愧感等等。
当我们做错事情或者是做了让父母丢脸的事情,从而受到父母惩罚的时候,承认自己受伤并不容易,因为这代表我们在指责父母为什么不能理解自己,指责他们在大庭广众之下处罚我们。
当我们害怕承认时,就不会觉得自己的感受有多重要,也容易使自己再次陷入负面的情绪循环中。你会不断使用无效的愤怒模式对待自己与对待他人,以寻求关注,却又觉得自己不值得被关注。
你需要做的,是回到自己身上,好好看见你的情绪,看见你所受的伤,释放你累积的情绪,再用崭新的自己去思考你渴望的关系。
试想,假如我们没有受伤,为何会感到痛苦与难过?而要是没有痛苦与难过,又为何要寻求内在的平静或生命的真理呢?所有关系的质量最后都要回归到你与自己的“内在小孩”的关系上,压抑与忽略并不会让伤痛消失。所以,请勇敢且温柔地敞开自己,体验“内在小孩”的愤怒,这将能为你的生命带来转化。
情绪甩不掉,只会被压抑
在一般生活情境里,当我们遇到事情时,有些人会选择说出来,而有些人选择不说。往往说出自己遭遇的人对事情释怀的程度会比不说的人高出很多,当然前提是要有一个很好的倾听者或支持者。而当一个人选择不说时,背后通常有长期且让人沉痛的脉络。
我们都可以练习改变内在的声音,改变内在情绪的途径。当下一次“内在小孩”出现时,你能否试着沉稳地看着他并且陪伴他,而不是着急转过头,要甩掉自己的情绪呢?请注视着他并询问他:“你发生了什么事?是什么让你生气呢?”而不是责备他:“这有什么好生气的?你这样没有喜欢你!”。
情绪是甩不掉的,只会被压抑。不会因为你没看见就消失。有一天类似的情境出现,就会反弹出更强烈的情绪。
我们只需知道,愤怒产生都有其原因。我们过往的情绪被对待的方式压抑了,使我们深信愤怒的存在是羞耻的,而忽略了其背后的原由。
当愤怒的小孩被理解后,愤怒的情绪就会有如波浪般平息在沙滩上。请记住,愤怒的“内在小孩”只需要被你好好理解。
没做到不是自己不够好
我们注重成败,很早就期待小孩学习,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过早在小孩身上施加竞争的压力,也在比较文化里让小孩从小就觉得自己不够好,比不上别人,因此不值得被称赞,也经常怀疑自己的能力。
过度责骂的教养方式,一次次培养我们的羞愧感,使我们经常在感受到被骂或者做错事时,更容易联结到早期被责备的情境。这些受伤与羞愧的感受,在被疗愈和看见之前,是不容易消失的。
在我们被责骂或受到羞辱之后,心里油然而生的会是我们所看见与感知到的“大人对我的讨厌”。我们的内在会开始用大人的语言,不断重复抨击自己。而在被抨击之后,让人变得更畏缩,甚至造成多做多错的局面,因此更无法原谅自己。
我们忘了去理解自己,问问自己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只觉得惹大人生气就是自己的错,非常不应该。我们忽略了心中的委屈,可能有些事情超乎能力,有些事情我们其实没有被教会,或有些事情本身就不公平。我们只知道,自己根本没有悲伤的权利,也没有委屈的资格。因为没有达到要求就是错误,就是不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