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语言与表达方式造成了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暴力,这些表达方式称为“疏离生命的语言”,这些语言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道德评判。
当他人的行为与我们的价值观不符,我们便认为这个人是错的或是恶的。
例如:
“你的问题就是太自私了。”
“她很懒。”
“他们有偏见。”
“这样做不恰当。”
指责、侮辱、贴标签、批评、比较、分析等都是道德评判的形式。
当我们在分析和评判时,其实都是在表达自身的价值观和需要,但这样的表达方式却是悲剧性的,引发的是对方的防卫与抗拒。就算他人遵从了我们,很有可能是出于恐惧、内疚或羞愧,而非发自内心。而同时,人们这样做其实意味着他们接受了我们的评判,真是两败俱伤。
科罗拉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哈维(O.J.Harvey)专门研究了语言和暴力的关系。他从许多国家的文献中随机抽取了若干样本,统计出那些涉及道德评判的词语使用频率。研究结果显示,这类词语的使用频率越高,暴力事件就越频繁。
第二,做比较。
在《如何让自己活得很悲惨》一书中,作者丹·格林伯格(Dan Greenburg)诙谐地揭示了“比较”的心态是如何暗中对我们产生作用的。他建议读者,如果真的想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悲惨,就去学着与他人做比较。
一旦我们开始比较,就会感到郁闷!正是比较,切断我们对人对己的善意。
第三,推卸责任。
每一个人都对自己的思想、情感与行为负有责任,若无法意识到这点,沟通也会疏离与生命的连结。
我们习惯使用“不得不”这样的表达方式来淡化对自己行为所负的责任。例如“有些事不管你喜不喜欢,都不得不做”。
另一个习惯表达是“让人感到”。例如“你让我感到内疚”。借由这样的说法,我们也回避了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所负的责任。
第四,其他疏离生命的沟通形式。
当我们以“要求”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诉求时,实际上是在或明或暗地指责或惩罚那些不配合我们的人。这样的沟通方式在我们的文化中司空见惯,特别是来自那些有着权力地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