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初中时,由于家离学校远,我就成了住宿生。
那时住宿生的生活条件,远远比不上现在学生的条件。二三十个学生挤在三间平房里,由于没有床板,我们就从家里带些麦草,铺在光地面上,然后在厚厚的麦草上铺上褥子、床单,我们把这样的床铺称为麦草铺。冬天住在麦草铺里,西北风从少玻璃的窗户挤进来,房间就成了冰窖。为了取暖,关系好的同学互相合作,钻在一个被窝里。而到了炎炎夏日,宿舍里热得如蒸笼,往往到了午夜还不能入睡。最为可恨的是,由于睡的是地铺,跳蚤就多。这些小东西,蹦蹦跳跳,叮咬的我们更是心神不安。
住宿条件虽是差一些,但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算不了多大困难。何况当时我们青春年少,大家共同住在一个宿舍,彼此之间相处的倒是其乐融融,快乐多多。
而最让我们这些住宿生感到苦的,还是要属吃饭了。学校当时为住宿生开办一个学生灶,饮食条件相当简陋。我们大概是一个月从家里带一些面粉,到学校换成饭票。就餐的时候,凭饭票打饭。
学生灶只有一个大师傅,说是师傅,其实就是在学校周边村子里临时找的家庭妇女。那个时候,人们吃饭不大讲究,给我找的大师傅,只要能把压好的机器面煮熟就能行。记得有那么一位大师傅,她是一位上了年纪的大妈,卫生习惯极差。好几次,我们同学见到她和面的时候,清鼻涕像雨线一样掉进面盆里。面条捞好以后,就在碗里放好盐和醋,至于其它调料,一般情况下是没有的。
于是乎,我们这些住宿生往往有一个愿望,希望能在隔壁的老师灶上吃上一碗臊子面。不过,我们能在灶上,吃上那么一碗热乎乎的面条,也算幸运的。在我们一些住宿生,就连这样的一碗面吃不起,只能开水泡馍馍了。我也是差三差五开水泡馍馍,没办法,谁让家里穷呢!
现在想起那时住宿生的日子,真有点恍如隔世的感觉。奇怪的很,那时的苦,现在回想起来,竟然有种刻骨铭心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