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要认真对待自己的生活,不要太把负面情绪和自己当回事。可惜很多人的做法却完全相反:不认真对待生活,太把自己和自己的情绪当回事。
(还是要多看情商类书籍,提高情绪控制力,光知道道理没用。)
2、压力是一切期待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期待是指你认为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现实是指生活实际上是什么样子。两者之间的差距越大,你的压力就越大。
3、对于不够自信的孩子,尤其家长应该把任务细化,让他们在小小的进步中获得成就感。
4、就像妈妈以前说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那每个人的性格里也有惹人喜欢和惹人讨厌的地方,对吗?
是的,当我们愿意去接纳与拥抱这些差异,我们的生活会变得简单和快乐。
如果能放下对别人的羡慕、讨厌或者偏见,更多地关注自己,心里就不会那么纠结了。
5、企图为孩子的痛苦代劳,像孩子的愤怒妥协,用尽各种办法消除孩子的负面情绪,而不是让孩子自己去体会进而消化负面情绪。最后孩子并没有学会如何处理情绪,反而以为哭闹就能得到满足。
6、不说教,不命令,决定接下来你会做什么,然后告知孩子,并坚决地去执行。因为过多的说教或命令会引发权力之争,坚定地执行你的计划,避免让孩子一次又一次地试探你的底线。
7、人所有的行为都是以目的为导向的,一个孩子降临到这个世界上,他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追求价值感和归属感。归属感是孩子作为社会人最基本的需求,他需要感受到自己能够融入一个家庭或一个集体,并在其中找到自己独特的位置。
8、我们出于个人生活经验的认识而形成每个人的内在信念,我们在应用这些信念的时候往往是无意识的,或者会把这些个人信念视为普遍真理。
9、真正的关注是指,那一刻你的心跟孩子在一起,你不仅用眼神跟他交流,还能站着他的角度倾听他的心声,看见他的需求。
10、孩子的不当行为目的:寻求过度关注。挑战权力,报复,自暴自弃。
11、几乎每一个自暴自弃的孩子,都跟老师或家长的打击有关。正面管教创始人简.尼尔森说:我们不知道从哪里得到这样荒诞的想法,想让孩子做得更好,必须先让他感觉更糟糕。孩子感觉好时,才会做得更好。
(当人们在打击否定别人的时候会有一种潜在的优越感,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很强,比被批评者强,主要是那些无德之人才会进行这样的行为,那些喜欢打击批评小孩的老师和家长,本质上不是不懂教育,而是本质上心地不善良,真正有善心的人不会去打击批评别人,而是鼓励试图给予他们信心,想法设法帮助别人成长。没有人在消极的情绪下会将事情做得更好,除非情绪控制能力强,不会受外界影响,只有良好的情绪会使人情绪高涨,做事情充满热情与能量。做人要像小太阳,带给身边的人光和热,而不是像寒风暴雪使万物萧条)
12、如果孩子总是来打扰你,那是因为你和他的身体亲密度不够,他渴望你的触碰;
如果孩子说谎,那是因为你曾对她犯的错误反应过度;
孩子如果不够自信,那是因为你给他的建议多于鼓励;
如果孩子不会为自己坚持,那是因为你总是在公共场合训斥他;
如果你什么都给孩子买了,他还是去那那些不属于他的东西,那是因为你从来不让他自己选择想要的东西;
如果孩子表现很懦弱,那是因为你总是马上给予他帮助;
如果孩子很爱嫉妒,那是因为你总是拿他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
如果孩子很容易发怒,那是因为他只在做错事时才得到关注
13、改变信念,而不仅仅是孩子的行为!多数父母不知道孩子的每个行为背后其实都有着某种信念。
14、打击与批评只会让孩子把注意力转移到如何承受与逃避惩罚和责难上去,而父母的理解、支持与帮助,却能让孩子感受被原谅的放松,从而能够专注于错误本身,学习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5、原谅孩子与帮助孩子,是为人父母最基本的工作,却常常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责备与批评,是父母最不应该做得事,我们却乐此不疲。
16、每个人成年后的所思所想,大都基于儿时的经历所带来的影响。有的人很不自信,在公众场合特别紧张;有的人在某些方面习得性无助,觉得自己就是不行;有些人需要不断地向别证明自己的价值,有的人犯错从来不敢承认,而是选择逃避或撒谎。
17、正面管教,不是叫父母怎么管理孩子,而是叫父母怎样授权给孩子,引导孩子进行自我管理。赋予孩子自主权,是指尽快地将控制权移交给孩子,这样他们才能掌控自己的生活。
18、感觉好,才能做得好。如果穷养的方式并没有激发孩子内心的意志,而是控制和压抑了孩子,就很难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格和技能,反而会消磨孩子的意志,甚至扭曲他的人格。所谓富养,养的是情操和格局。
19、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是以自己的风度来影响孩子。风度,才是父母教育孩子的真正内涵。当父母先丰富了自己,才能将自己身上的优秀品质、优雅气质和正能量自然而然地传递到孩子身上。所以我不提倡,把工作外的时间与精力全部用来陪孩子,完全没有个人的成长时间与空间。
20、跟孩子诉说养家的不易,不如分享努力奋斗的自豪(这条是整本书里最触动我的)
作为孩子,他应该百分百地享受得到一件东西的快乐,而不是在左思右想,权衡自己应不应该得到。有时,当他在某件事情上失败或者没有得到某件东西时,会首先否定自己,觉得因为自己不够好才不配拥有,孩子的成长,需要积极向上的力量和正面的引导,而不是这种给他带来极大负面影响的自我否定。
在我小时候,我爸跟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养家不容易,这个家是我和你妈妈辛辛苦苦、一点点积攒下来的。他的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压力,每次我想要一样东西的时候,都会想:我的想法正常吗?是不是别的孩子不会这样?在我成年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心里总有一种匮乏感,总觉得自己不值得拥有某些东西。
原来所谓让孩子明白生活的不易,并珍惜生活,不是你计较权衡后去放弃,而是保留着那份我值得拥有一切美好的情怀,想办法去做,同时感恩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
后来,我不再跟孩子说工作多辛苦,养家多不容易,而是经常讲述我和先生为这个家奋斗的自豪感,满足感和幸福感。我不再教育他们粒粒皆辛苦,而是跟他们分享自己通过劳动所得,值得尽情享用的理念。我也不再规定想买的东西必须限定在某个价格内,而是告诉他们:你们值得拥有世上最美好的东西。
家长要放下自己对待生活的沉重与匮乏,将希望与丰盛传递给孩子;同时怀抱希望和美好,相信自己值得拥有美好的东西。
21、给孩子好的感觉,意味着无论孩子表现得好与不好,都给予他们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在他们气妥的时候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看到他们行为背后的需求,把爱的信息传递给孩子。
22、家务活是培养孩子归属感和价值感一个很重要的渠道。
23、鼓励与表扬的区别在于,鼓励不是空泛地给孩子贴标签,而是客观地描述孩子的行为。恰当地鼓励能够引发孩子的自我评价,提高他做事情的内在动力。
24、仪式感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感觉。他不仅能让生活充满期待和乐趣,也让我们更加愿意去坚持做一件事。因为很多时候,不是孩子对某些事不够坚持,而是父母对这些事不够重视。(和小王子里的很相像)
25、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陪伴,而不是所谓具体的物质。比如和我待一整天,陪我一起玩娃娃,给我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