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父母与孩子沟通时有五种常见的暴力模式。
1.操纵。
人们很会通过示弱引发他人的愧疚感,从而操纵对方,有时家长对孩子也是这样。
父母会说“你这么不听话,爸妈的心都伤透了”,这时父母把自己置于劣势,让孩子觉得是他的行为导致了父母难过,他应该负责。通过情感上操纵,父母回避了自己的责任,也在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期待生活。
2.进行比较。
“别人家的孩子”这种可怕的生物,可能在每个人的童年都出现过,“你看看那谁家孩子,你怎么就不行”。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可能会让孩子一直处于自卑中。
3.强制。
强制是指对于别人的要求暗含着威胁意味,如果不配合,将可能受到惩罚,这是关系中的强者常用的沟通手段。在亲子关系中,父母便是强者。家长们会有一种使命感、责任感:我是你爸爸(妈妈),我的职责就是管教你。父母常常希望树立起一个威严的形象,有些家长甚至以“孩子很怕我,我一瞪眼他就不敢说话”为荣,因此在言语中总是盛气凌人,将建议以命令的语气发出:“回你自己屋去!现在!”
4.身体暴力。
人们可能会觉得虐待这个词过于严重,有点被吓到,但是有些场景可能很普遍。比如,因为孩子不听话,父母照着孩子身上就是一巴掌,孩子嚷嚷着“我要告你虐待儿童”。家长可能觉得又好气又好笑:“拍你两下就虐待了?还敢告我了?”家长会解释:“我也不想打你,但你做得太过分了!”解释自己是在情急之下没忍住,才打了孩子两下。这都不该是暴力产生的借口。
5.冷暴力。
儿童情感忽视,即通常所说的冷暴力,是指父母没能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回应。例如,工作累了一天,回家根本不想理睬孩子;生孩子气的时候,不想搭理他、晾着他给他点颜色看看;当孩子道歉的时候,故意拒绝或冷漠对待。这些或有意或无意的忽视都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并不在乎自己,自己的感受是不重要的。一个朋友曾跟我说,“在我的童年回忆中,父母从未在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