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supportLists]1. [endif]针对“学生读散文‘只懂内容,不懂情感’” 的问题,结合书中 “散文情感‘渗透在语言肌理中’” 的观点,提出 3 种引导学生体会散文情感的教学策略,并举例说明。
策略一:抓住“带情绪的词”,比一比就有感觉 别让学生光认字,得挑出那些藏着作者心思的动词、形容词,换个词比比,琢磨出味儿。举例:五年级《桂花雨》里“摇桂花” 那段。先让学生找找描写 “我” 动作的词,像 “抱” 着桂花树、使劲 “摇”、大声 “喊”,还有桂花 “铺” 了一地。接着问问他们:要是把 “抱” 改成 “提”,“摇” 改成 “晃”,读着是不是差了点意思?“抱” 是把树当朋友似的搂着,多亲啊;“摇” 得使劲,才显得孩子盼着桂花落下来的兴奋劲儿。这么一对比,作者想起童年摇桂花时的开心,还有对老家的念想,学生慢慢就品出来了。
策略二:紧盯“特别的句子形式”,读着读着就入了情,散文里常有些反复、排比的句子,不是随便写的,都是作者情感的小尾巴。让学生好好读,从节奏里找情绪。
举例:六年级《匆匆》写时间溜走的部分。文中老出现“…… 的时候,日子从…… 过去”,比如洗手时从水盆过,吃饭时从饭碗过。让学生试着读,一开始慢点儿,后来越读越快,带着点慌慌的劲儿。这么一读,那种一句接一句的紧凑感,就像时间追着人跑似的,学生自然能感受到作者看着日子偷偷溜走,心里那种可惜又着急的滋味。 策略三:抓住“细枝末节的描写”,想想画面就懂了 散文里的小细节最藏戏,动作、神态、环境描写,让学生闭眼想想当时的画面,情感就藏在画面里。 •
举例:五年级《慈母情深》里母亲干活的场景。先让学生圈一圈写母亲的细节:“极其瘦弱的脊背” 弯着,口罩上方是 “疲惫的眼睛”,看见 “我” 时有点 “吃惊”,转眼又 “陷入忙碌”。然后让他们琢磨:工厂里该多热、多吵啊?母亲那么瘦,眼睛累得没神,还得不停干活。看着这些画面,学生就能明白,母亲干活多辛苦,心里还惦记着孩子,作者写这些,其实是藏着对妈妈的心疼。
[if !supportLists]2. [endif]结合书中“写作教学需关注学生‘写作心理’” 的观点,分析 “学生写作畏惧心理” 的成因,并提出 2 种缓解该心理的教学策略。
小学高段学生“写作畏惧心理” 的核心成因 小学高段学生的写作畏惧,本质是 “能力不匹配要求” 与 “心理压力叠加” 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可分为以下 3 点:
[if !supportLists]1. [endif]任务认知偏差:将“写作” 等同于 “写‘好文章’”学生受课堂评价(如 “要写生动、写具体”)和范文影响,错误认为 “写作必须写出像课文一样的‘完美文章’”,一旦觉得自己的内容 “不生动”“没细节”,就会产生 “写不好” 的自我否定,进而害怕动笔。例如,写《一件难忘的事》时,因想不出 “像范文那样的精彩情节”,干脆放弃写作。
[if !supportLists]2. [endif]能力储备不足:“想表达却写不出” 的挫败感该阶段学生的 “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存在落差:能想到 “妈妈很爱我”,但不会用细节描写体现;能理清事件脉络,但不会组织成通顺的段落。这种 “心里有、笔下无” 的无力感,会反复强化 “我不会写” 的负面认知,导致畏惧心理。
[if !supportLists]3. [endif]评价压力过大:“分数 / 批评”带来的心理负担传统写作评价多以 “分数” 或 “教师单向批评” 为主(如 “这里写得太简单”“逻辑不通”),学生将写作视为“完成任务、接受评判”,而非“表达想法”。例如,担心作文得低分被同学嘲笑,或害怕草稿上被老师画满修改符号,从而对写作产生抵触。 二、缓解 “写作畏惧心理”的教学策略
策略一:“低门槛写作任务”设计——降低“动笔难度”,建立 “我能写” 的自信具体操作: 1. “片段写作” 代替 “完整作文”:将 400 字的完整作文拆解为 100-150 字的 “小片段”,聚焦 1 个具体目标(如 “只写妈妈的一个动作”“只描述课间的一个声音”)。例如,写《我的妈妈》时,先不要求写全文,只让学生用 “动作 + 神态” 写 “妈妈叫我起床” 的片段(如 “妈妈轻轻推开门,弯下腰,用手背碰了碰我的额头,小声说‘该起床啦’”)。 2. “自由选材” 代替 “统一命题”:允许学生从 “我的小事清单”(如 “第一次养多肉”“和同桌吵架又和好”)中任选素材,而非强制写 “难忘的事”“记一次活动” 等宏大命题。例如,学生可写 “我给多肉浇水时,发现它长出了小芽”,即使内容简单,也因 “贴近自己的生活” 而愿意表达。设计依据:通过 “降难度、给自由”,让学生从 “能完成” 的小任务中获得成就感,逐步打破 “写不好” 的自我否定,建立 “我能写出自己的话” 的自信,缓解 “怕写不好” 的畏惧。
策略二:“过程性鼓励评价”—— 弱化 “评判感”,强化 “表达价值”具体操作: 1. “亮点优先” 的批改方式:教师批改时,先找学生作文中的 “优点”(如 “这个比喻用得很有意思”“‘妈妈碰额头’的细节很真实”),用红笔圈出并写下肯定性评语,再用 “如果…… 会更好” 的温和语气提修改建议(如 “如果加上妈妈的表情,会更生动哦”)。例如,学生写 “我养的多肉长出了小芽,很开心”,教师评语:“‘长出小芽’的观察很仔细!如果能写写小芽的样子(比如‘像米粒一样小,嫩绿色的’),大家会更清楚它的可爱~”2.“分享优点” 的课堂展示:每次写作后,开展 “我的小亮点” 分享会,让学生自愿读自己作文中的 “得意片段”(不一定是全文),其他同学只说 “我觉得这个片段好在哪里”(如 “我觉得‘妈妈碰额头’的动作很温暖”)。教师不点评不足,只肯定学生的 “表达意愿” 和 “具体优点”。设计依据:通过 “找亮点、多鼓励”,将写作评价从“评判对错”转化为“发现价值”,让学生感受到“我的想法值得被关注”,而非 “我的作文满是缺点”,从而减轻评价压力,愿意主动表达。
3.“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碎片化” 问题,结合书中 “主题统领” 理念,以 “传统文化” 为主题,设计一个贯穿学期的综合性学习方案,突出活动间的逻辑关联。
小学六年级“跟着传统过一年” 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方案 不少六年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常是东一个剪纸活动、西一个古诗积累,看着热闹却没章法,学生学完也串不起来。结合 “主题统领” 的想法,我以 “传统文化” 为核心,设计了这个贯穿整个学期的方案 —— 跟着四季时令走,从 “知” 到 “做” 再到 “传”,让每个活动都能接上茬,帮孩子真正把传统文化 “装” 进心里。 一、整体设计思路 以 “传统时令里的文化密码” 为总主题,跟着学期内的重要时令(中秋、重阳、冬至、春节前)和传统节日节点走,分 “初识文化符号→动手体验习俗→创意传播分享” 三个阶段推进。每个阶段的活动不是孤立的,前一个活动的成果能用到后一个里,比如中秋画的月亮图,能变成重阳手抄报的素材;冬至写的随笔,能改成春节分享会的发言稿,让孩子越学越有衔接感。 二、分阶段活动设计(贯穿学期) 第一阶段:初秋 “寻符号”—— 初识传统,攒素材(9-10 月,围绕 “中秋 + 日常传统符号”) 核心目标:让孩子找到身边的传统文化符号,知道背后的简单含义,为后面的体验打基础。 • 活动 1:“家里的传统小物件” 调查让学生回家找一找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用过的传统物件,比如中秋的兔儿爷、奶奶的银镯子、家里的青花瓷碗,用文字 + 照片的形式记录:“这是什么?什么时候会用到?” 课堂上开个 “小物件分享会”,比如有孩子带来爷爷的老花镜盒,上面刻着松鹤图案,就能顺势聊 “松鹤象征长寿” 的文化寓意。 • 活动 2:“中秋月・诗画集” 创作先学几首中秋主题的古诗(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理解 “月亮象征团圆” 的含义;再让学生画一幅中秋月景图(可以是家里吃月饼的场景,也可以是月亮下的桂花树),在画的空白处抄上喜欢的诗句,最后每个学生装订成一本小小的《中秋诗画集》,这些诗画后面做手抄报、写作文都能用上。 第二阶段:深秋 “学习俗”—— 动手体验,深感受(10-12 月,围绕 “重阳 + 冬至”) 核心目标:结合时令习俗动手做,把第一阶段了解的符号变成实际体验,加深对 “传统与生活关联” 的理解。 • 活动 1:“重阳敬老三件事” 行动先让学生从第一阶段的 “小物件分享” 里找 “长寿符号”(比如松鹤、菊花),然后做三件事:① 给家里老人捶背、读诗(读中秋学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② 用画笔画一幅 “敬老图”(可以画给奶奶梳头,背景加上菊花);③ 写一段 “敬老随笔”,记录和老人相处的细节。这些随笔和画,后面会整理成班级 “敬老文集”。 • 活动 2:“冬至暖锅・文字记” 实践冬至当天,让学生和家人一起包饺子、煮汤圆,观察家里的冬至习俗(比如有的地方吃饺子 “不冻耳朵”,有的地方吃汤圆 “团团圆圆”)。然后写一篇 “冬至小日记”,不用长,重点写一个细节:“妈妈包饺子时,在其中一个里包了硬币,说谁吃到谁来年有福气”,把习俗里的温暖写出来。这篇日记可以和重阳随笔放在一起,作为期末分享的素材。 第三阶段:冬春 “传文化”—— 创意整合,敢分享(1-2 月,围绕 “春节前 + 学期总结”) 核心目标:把前两个阶段的素材(诗画、随笔、手工作品)整合起来,用创意方式分享,让孩子觉得 “传统文化我也能传出去”。 • 活动 1:“我的春节习俗手册” 制作让学生提前采访家里的长辈:“我们家过年要做哪些事?”(比如贴春联、扫尘、守岁),然后结合前面积累的符号(如春联上的 “福” 字倒贴寓意 “福到”),自己动手做一本手册:封面画上年画娃娃,内页分 “贴春联”“年夜饭”“守岁” 等板块,每个板块配一幅小画 + 一段文字(可以抄一句吉祥话,也可以写 “奶奶说扫尘是把坏运气扫走”)。 • 活动 2:“传统里的生活” 期末分享会这是整个学期的总结活动。让学生从前面的成果里选一样自己最得意的(可以是《中秋诗画集》里的一页、重阳的 “敬老图”、冬至的日记,或者春节习俗手册),上台分享:“我最喜欢的传统习俗是什么?从中学到了什么?” 比如有孩子分享冬至日记,说 “原来吃饺子不只是好吃,还藏着家人的关心”;有的展示春节手册,说 “贴春联时爸爸教我认‘福’字,原来汉字里也有文化”。最后把所有作品装订成班级《传统生活集》,放在图书角,让大家互相看。 三、活动间的逻辑关联 整个方案就像串珠子:第一阶段 “寻符号” 是 “找珠子”,让孩子积累零散的文化素材(诗、画、小物件);第二阶段 “学习俗” 是 “串珠子”,通过动手体验把素材和生活联系起来(诗用来读给老人听,画用来表达敬老情);第三阶段 “传文化” 是 “戴珠子”,把串好的素材整合起来,用分享的方式让文化 “活” 起来。每个活动都不是白做的,前面的成果是后面的基础,孩子越往后学,越能感受到 “传统文化不是书本里的死知识,而是藏在生活里的一串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