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口语第一性原理」?
华杉老师在《华与华品牌五年计划》第253页讲道:“任何语言都是先有口语,然后才有书面语。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发展的。”
有三种语言风格,口语、书面语和广告语言。口语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日常用语,书面语是主要以阅读和写作场景为主;广告语言则是广告人士的专属语言,既不是口语也不是书面语。
为什么会有「广告语言」这个风格的存在呢?
华杉老师讲道:“蒙牛有一个口号是,“金品质,绿生活”。我又看到有一个做冷鲜肉的,口号是“金品质,鲜生活”。他们经常不愿意用一些口语化的句子,好像口语体现不出品牌的档次来。这背后的原因,跟品牌营销没关系,这是一个社会心理学现象,叫作「自我印象管理」。人随时随地都在做「自我印象管理」,管理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这是存在于潜意识里的东西。一般来说,因为知识分子垄断了书面语,所以呢,有些知识分子不愿意用一些劳动人民的口水话,他要用文绉绉的话、书面的话,好像这样才能体现出自己的水平。就像我们要的那种品牌调性,要的那种高级感。要的其实不是品牌的高级感,而是内心对自己的高级感认可。”
这个现象是一个社会心理学现象叫「自我印象管理」,即:每个人都在无意识地管理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
这也是让作者对作品「署名」的重要原因,一旦署名,作者会格外地专注、投入更多的事情,因为东西做得好不好,每个人都知道是谁做的,也就有了评价和议论的方向。如果不署名,做坏了就做坏了。
对于广告人来说,那句口号、那个创意就像他的孩子一般的存在。自然而然地会有一种想要通过孩子证明自己的潜意识。或者,孩子的存在就是在表现自己好不好/优不优秀的证据。于是,这句口号不再是关于企业的事情,而是成为创作者自我证明的方式。这就是一个心中贼。
这个心中贼在设计端的表现是,我要艺术、要美学,而非信号;在文案端的表现是,我要说高端黑话,越看不懂就显得品味越高。
这种行为背后首先是心理现象,其次,缺少对语言正确性的认识所致。
华杉老师讲道:“怀特海接着说,我们运用两种不同形式的语言:口语和书写语。书写语的历史不过一万年。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思维的有效工具,顶多五六千年。而口语的历史和人性本身一样悠久,是构成人性的基本因素之一。口语是人性本身。口语在它表现于动物和人类的胚胎阶段,其变化是在情感表达和信号之间发生的,它很快成为二者的混合物。在语言越来越精确的发展中,口语保留了这三个特征:「情感表达」、「信号」及「二者的结合」。”
这里让我看到,口语的历史是从人进化出说话的器官以及具备说话的功能时开始的,书面语则是从甲骨文开始的。口语比书面语早很多很多。
其次,口语最重要的是具有「情感表达」、『信号』及「二者的结合」这三个特征。
从他人的一句话中,我们能听出对方的情绪,也能接收到词语本身传递出来的信号;以及情绪与信号结合后的意义。
为什么「营销传播」必须使用口语呢?
因为“俗语不设防”。
我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发送刺激信号,打动消费者产生两个行为,买我产品和传我美名。
发送刺激信号的关键是“绕开心理防线”。你在卖东西,别人知道你在卖东西,理智脑会更清醒一些。打动靠的不是理性和逻辑,打动靠的是情绪。
我想到华楠老师说过:“需要非常理性的工作,需要非常感性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