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之90604
【原文】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白话】孔子听到了,就说:“太宰真知道我吗?我年轻时贫困卑微,所以多会一些卑微的技艺。君子需要多的才能吗?不需要多啊。”
【思考之五】你怎么看待贫贱?
当孔子听到太宰和子贡的对话后,说“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太宰怎么会了解我呢?我小时候地位低下,所以学会了许多技艺。君子需要有这么多技艺吗?不需要这么多啊。
这里的“贱”不是贫穷的意思,是指地位低下。孔子虽然出身宋国贵族,父亲虽是士的身份,但早在他幼年时就去世了,所以很多人并不把他当士人看待。《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要绖,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孔子十七岁时,有一次季氏设宴款待士人,孔子也去赴宴,却被季氏的家臣阳虎阻拦,阳虎说“我们主人是宴请士人,不是宴请你这个毛孩子。”可见当时很多人都是不将孔子当士人看待的,所以孔子这里说“吾少也贱”。
这里“鄙事”的“鄙”是谦辞,如“鄙人”“鄙子”的“鄙”一样,鄙事就是小事,相较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技能都是小事。
《史记·孔子世家》还记载:“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孔子家境贫穷,社会地位低下。到长大之后,曾给季氏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吏,出纳钱粮算得公平准确;也曾提任过管理牧场的小吏,牲畜蕃息。孔子是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
这里的“君子”是指有地位的贵族,那时的贵族不用劳作,自然就不用学习很多技能。这正好说明了“孔子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技能多不是圣人的特征,但绝不是说圣人就没技能了,孔子不就是多技能圣人的典范吗?只要能利益天下众生,圣人不在意做什么,而且他做什么像什么,做什么精通什么,正所谓“君子不器”。孔子的多能是以仁德为核心的,这与我们现在一般人人为的为了个人的名闻利养的“多才多艺”完全不同。
从孔子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不论富贵贫贱,都是可以修道的,在孔子弟子中,富如子贡,贵如南容,贫如颜回,贱如子路,都成为孔子称赞的优秀弟子。但是贫贱的磨练,有时更能促进一个人在修道之路上的成长。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他也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他还说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不追求衣食温饱,君子要素位而行,安贫乐道,对外在物质名利的追求,会障碍君子修道的心。
所以,孔子说“君子固穷”,君子虽然也有穷困之时,但能安贫乐道,矢志不渝。即使是在黑暗的政治环境中,也能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与道德操守,不随波逐流,“不为五斗米折腰”。
古人说:“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明白了“君子固穷”的含义,我们就会开开心心做君子,不会冤枉做小人了。
【思考之六】你怎么理解事上练?
王阳明所说:“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儒学所有的修道都不是独坐书斋的苦思冥想,而必须是将所学在生活中实践。所以,孔子的“多能鄙事”就是他不断事上磨练的证明。
很多大儒都是出身贫贱,生活的磨练却更增加了他们对百姓疾苦的认知,对利益众生的多能,对圣贤之道的体认。比如孔子、范仲淹等。即便像明代的王阳明、文天祥,虽出身官宦之家,但在遭遇磨难时,由于心中对道的信仰,也能一身正气,浩气长存。
王阳明被贬官发配到蛮荒之地——贵州龙场驿。吃没吃、住没住、语言不通,还要面临野兽、瘴气的危胁。就是在这种极其艰难,乃至生命都处于危险的环境中,他竟然悟道了。“龙场悟道”成为他生命的转折点,也成为中国儒学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我们不能说,没有龙场的磨难,王阳明一定不能悟道,但我们可以说,龙场的磨难,促成了他的悟道。
今天我们学习孔子,不是学习贫贱,也不是学习多能鄙事,而是要学习他将所学在事上践行,在事上修炼内心。
你有哪些事上练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