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是我第三次上麻吉星教研公开课,我决定再次挑战《蜡烛燃烧》这节课,同时考验一下自己经上次王博士点评后有没有改进。现将本节课课后反思总结如下:
探究实验课模式已搭建成型,需要内部细雕。正如王博士观课后所评,本节课已初现探究实验课的模型:生活场景中看到的现象——引出问题思考——大胆猜想和假设——小组设计方案——动手操作,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总结、拓展应用。这个教学流程设计同“345”优质高效课堂科学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一致性教学理念是共通的。框架已搭建,如何内部连接与装饰,需要我们老师狠下功夫。借助麻吉星教学软件让我的内饰更加高大上。现展现每个环节与麻吉星的对接,其中“引出问题思考”环节,“通过观察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现象,你有什么想要研究的问题吗?”采用“随机挑人”功能让不举手、有想法不想回答问题或不想思考问题的学生有回答和展示的机会。这个环节实际课上处理时,除了采用随机挑人,也叫了几个举手的“学霸”回答。(课后反思为怕场面尴尬,课堂氛围烘托不起来,没有真正关注学生所想而只关注自己的课堂效果)第二,“小组设计方案”环节,组内巡视指导,采用“拍照上传”功能,上传两组实验方案,请组内汇报员上台汇报方案流程,采用“投票”功能,请全班学生投票选择最佳方案。这个环节,王博士点评时提出可出示评价标准,让学生根据评价标准投票。我认为博士所言极是,点评到位。做实验应该是科学严谨,理性大于感性,学生没有标准,可能会打出感情分。第三,“动手操作,观察记录”环节,组内巡视指导,采用“拍实操视频”上传功能,学生在做蜡烛燃烧产生水和炭的实验时,有的小组没有看到炭现象,拍其他小组视频上传观看,没有看到这个现象的小组成员会引发疑问和思考,“为什么他们小组的烧杯内壁有黑点,我们的为什么没有?”这种情况也可以称为学生现场生成内容。时间允许可以展开讨论或二次实验。第四,“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环节采用“拍照上传”,将其中一个小组写的现象和结论投放屏幕,汇报员汇报。再次“拍照上传”有异议的小组写的现象和结论,再汇报。例如有的小组只看到烧杯内壁有水雾,没有看到炭黑。第五,“总结、拓展应用”环节,我课前设计了一份自我评价表,王博士曾说过评价表的一个目的之一是,你想要学生学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效果,可借助评价表测评。这次我设计的评价表主要从团队合作、实验设计、实验现象、结论和实验物品归位四方面进行评价。采用“评价”功能,全体学生对照评价表打分,再投票,数据统计出来后,采用“随机挑人”功能,让打4分、5分的学生分别说打分依据。其中抽中一个打5分的学生,是位比较内秀的女生,但这次我看到她非常自信地回答给自己打5分的理由。就因为他们团队到目前为止积分最高,这正体现了团队强个人强,团队拧成一股绳,个人才有力量有自信。还有“小组积分”功能一直贯穿整节课,让学生及时看到小组内积分,营造你追我赶的课堂氛围。王博士建议个人积分和小组积分分开,如果是个人思考的问题给个人加分,小组内讨论后回答的问题,小组积分。下节课可尝试一下,能否调动平时不爱表现的个人积极性。
自知做事慢且被动,自从加入了麻吉星先锋团队后,我真的是被强大且永不停歇地团队推着向前进。愿自己每天向前迈一小步,积跬步,至千里!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