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著打卡 问题式教学

有深度的课堂提问必须具备以下四个特点:①书本上不能直接找到现成的答案(问题应当主要来源于生活实际);②需要综合运用以前的知识、技能、方法和观念;③有适度的挑战性(适度结构不良:缺少部分信息,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法和途径,有多种可能的答案);④能引发可观测的系列学习行为。

高三地理复习课运用问题式教学既有必要又有优势。其必要性表现在,高三复习 课不同于新授课的一个主要区别是学生大多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积累,不能再简单重复传授基础知识,其主要任务是要搭建知识框架,深度理解学科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提升学科思维方法,联系实际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解决真实情境问题;其优势体现在,可以从课标、考纲、教材全局和整体把握地理学科内 容的结构性和关联性,设置覆盖若干条内容要求或教科书的若干章节且与实际情境相 关联的“问题”,即将核心的知识学习内容改造为高质量的学科核心问题,从而避免单考点复习易使知识点碎片化、孤立化,关联性差,不能形成结构性思维,综合分析力弱,知识逻辑关系不明,思维链短等问题。

4.3.2 问题式教学在高三地理复习课“水循环”中的运用

如果从外流河流域大量调水到内流河流域,对两个流域的地理环境可能产生哪些影响呢?比如设想把水从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水系的上游调往西北干旱地区。该工程主体建设投资约 40000 亿元,全长 6188km ,目标每年调水 600 亿 cm³。但与此同时,每年也有 90 亿 kg 的盐分随调水流入新疆,建成后预计在西北地区灌溉创造 20 万 k㎡的绿洲,两亿亩的灌区和牧场,形成一条 1000km 长的运河,给 1.5 亿人提供就业机会,改变西北干旱区的生存环境。你是赞成还是反对红旗和工程,说明你的理由。

关于是否赞成“红旗河工程”这类大规模跨流域调水项目,需要综合考虑环境、经济、社会和国际关系等多方面因素。以下是对该工程的利弊分析和结论:

赞成理由**

1. **缓解西北水资源短缺** 

  每年600亿立方米的调水量可显著改善新疆等干旱地区的生存环境,形成20万平方公里的绿洲和两亿亩灌区,推动农业和畜牧业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生活质量。

2. **经济效益与就业机会** 

  工程直接投资4万亿元可拉动基建、材料、能源等行业发展,同时建成后能为1.5亿人提供就业,促进西北地区经济转型,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

3. **生态修复潜力** 

  新增绿洲可能增强固沙能力,减少沙尘暴频率,改善区域生态。运河系统也可能促进干旱区局部气候向湿润转变。

4. **地缘战略意义** 

  开发西北有助于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增强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反对理由**

1. **生态环境风险巨大** 

  - **调出区影响**: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国际河流下游(如湄公河、恒河)水量减少可能导致跨境水资源争端,破坏下游生态系统(如鱼类洄游受阻、湿地退化)。 

  - **调入区盐碱化**:每年90亿公斤盐分随水流入西北干旱区,叠加高蒸发量,可能加剧土壤盐渍化,重演中亚咸海生态灾难。

2. **工程可行性存疑** 

  - **地质与气候挑战**:跨越青藏高原的地震带、冻土区及高寒环境,施工难度极大,维护成本高昂,存在溃坝、渗漏等风险。 

  - **气候适应性差**:全球变暖可能导致未来水源区(如青藏高原冰川补给河流)水量减少,工程可持续性存疑。

3. **经济效益与成本问题** 

  - **巨额投入与回报周期**:4万亿元投资可能挤占其他民生项目(如教育、医疗),且形成绿洲的经济效益需长期验证。 

  - **替代方案更优**:节水农业、海水淡化、雨水收集等技术或比调水更具成本效益,尤其是在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西北地区。

4. **国际关系与法律冲突** 

  大规模调水涉及国际河流的水权争议(如印度、孟加拉国、东南亚国家),可能引发外交摩擦甚至诉讼。

结论:反对该工程**

尽管调水对西北发展的短期效益显著,但其生态风险、工程不确定性及国际争端隐患远超潜在收益。**反对理由包括**: 

1. 跨境生态破坏可能引发不可逆后果,尤其威胁下游国家的水安全与生物多样性。 

2. 盐碱化问题缺乏有效解决方案,可能导致调入区土地退化。 

3. 高寒地区工程维护困难,投资效率可能低下。 

4. 国际争议风险可能损害中国的外交形象和地缘利益。

替代建议**: 

- 优先发展节水技术、循环灌溉和耐旱作物,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 

- 在西北推广光伏治沙、生态旅游等低耗水产业,避免对大规模调水的依赖。 

- 加强跨境水资源合作,推动国际河流的联合管理。     

总结:在权衡利弊后,红旗河工程的高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使其难以成为合理选择。当前应更注重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保护,而非通过高成本、高风险的工程干预自然水循环。

高三地理复习课可以围绕“举例说明该主题的知识在学习(与其他知识的关联)、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这个中心设计情境问题,根据教材的知识线索和学生的思维顺序,将学科核心问题分解设计成若干学科子问题,如:①这个主题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你有哪些疑问?②举例说明这部分知识与前后哪些知识有关联?③举例说明这个要素 (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有哪些影响?④举例说明这些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应用?⑤提出你的新问题。

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将学科知识或逻辑体系转化为适合学生探究的学科问题情境 进行问题式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兴趣,真正实现将知识学习变成运用学科知识进行问题解决的实践过程,将知识教学变成交往协作的社会实践,通过个人创造性、反思性的实践,提升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破解“学生获得了知识却无法自由灵活地激活、迁移与运用到复杂的或不可预测的情境”这一困扰我国课堂教学的最根本的知识难题。

第四节 情境创设与问题提炼案例集

优秀教师的关键能力很大程度上在于拥有较强的情境识别能力并善于借助情境把 知识转换成学生易于理解的表征形式,使学生投入到现实的充满探索的地理学习过程之中。好的情境和问题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观察、猜测、思考、操作、验证、自主探 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使地理学习变得既有趣又有用。

以下是地理教学中情境创设与问题提炼的若干案例。

4.4.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见前文【案例4.1-1]地球与月球自然环境的差异。

4.4.2 地球的演化过程

【任务1]为什么说“地层和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观看视频,找出3点以上的证据加以说明。

视频:《地层和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选自BBC《地球形成的故事》时长4分4秒)。

【答案]正常的沉积岩层下老上新;根据岩层中的化石可以确定岩石的相对新老关系;根据岩性和化石可以推测沉积时的古地理环境;不同地区的相同地层形成于同一时代等。

【任务2]观看视频,简述科学家是如何测定岩石的绝对年龄的。

视频:《如何测定岩石的绝对年龄》(选自BBC《地球形成的故事》,时长2分50 秒)。

【任务3]阅读课文,评选出影响地球发展历史的五大事件,给出你们的解释。(小组讨论后派代表交流看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