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2

勾文君《雨巷》课堂教学反思与听课感受

勾文君老师讲授的《雨巷》一课,以清晰的教学脉络、深厚的文本解读功力与灵动的课堂引导,构建了一堂兼具知识深度与审美温度的诗歌鉴赏课,让人在听课过程中既能感受到教学的逻辑性,更能触摸到文学的感染力。

整堂课最鲜明的特色,是始终以“熟悉—陌生—深刻”的阅读路径为核心线索,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走进诗歌的世界,这一设计精准契合了诗歌鉴赏从感知到探究再到升华的认知规律。

导入环节,老师没有刻意渲染,而是以学生预习时写下的“雨巷像人生道路,丁香姑娘像理想”这一真实体会为切入点,瞬间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也自然点明了课堂探究的方向。初读感知阶段,通过配乐听读与自由朗读的结合,让学生先捕捉到“雨巷”“油纸伞”“丁香姑娘”等熟悉的文本元素,同时以“语速为何缓慢”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诗歌韵律与情感的关联,为后续解读埋下伏笔。

进入细读探究环节,课堂的深度与厚度逐渐显现。老师并未直接灌输意象的象征意义,而是通过巧妙的设问与背景勾连,引导学生自主解码意象背后“陌生”的深意。

解读“雨巷”时,老师关联1927年的时代背景,让学生自然领悟到“悠长寂寥”不仅是巷子的特质,更是当时进步青年迷茫心境的外化;分析“丁香姑娘”时,以“芭蕉不展丁香结”的古典诗词为引,唤醒学生对“丁香”承载愁绪的文化认知,再通过“像梦一般消失”的细节追问,让学生自主提炼出“理想与希望的幻灭”这一核心内涵。更巧妙的是,老师引入《蒹葭》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在“求而不得”的精神共鸣中,既理解了《雨巷》的情感脉络,也触摸到了古今文学的共通内核,让意象解读有依据、有层次,避免了空泛的分析。

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始终,让整堂课充满了灵动的互动感。无论是导入时对学生观点的肯定,还是探究中对学生回答的引导与升华,老师始终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中心,尊重每一份个性化思考。当学生敏锐地发现诗歌首尾节“希望逢着”与“希望飘过”的变化,提炼出“无限循环”的感受时,老师及时抓住这一课堂生成,顺势解读出“追寻不得却仍坚守追寻”的深刻精神,让学生在自主发现中获得成就感,也让文本解读自然走向深入。

当然,若从更精细化的角度审视,课堂仍有可打磨之处。诵读环节若能增加梯度设计,从感知韵律到聚焦情感重音,再到沉浸式代入诵读,或许能让学生更深刻地融入诗歌朦胧凄美的意境,进一步突破“情感共鸣”的教学难点;对“丁香姑娘”的象征解读,若能在“理想”之外,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拓展到“失落的情感”“未竟的目标”等多元维度,能让经典意象与学生当下生活产生更紧密的联结,让人文感知能力的培养更落地;课堂小结时,若能加入简短的方法迁移练习,让学生用“熟悉—陌生—深刻”的路径快速分析一首短诗片段,可让阅读方法从“理解”真正走向“运用”,强化教学效果。

但瑕不掩瑜,这堂《雨巷》依旧是一堂极具示范意义的诗歌鉴赏课。它没有停留在对诗歌内容的浅层解读,而是以方法引领为骨、以文史勾连为脉、以情感共鸣为魂,让学生在读懂文本的同时,学会了诗歌鉴赏的路径,更感受到了诗人在迷茫中坚守追寻的精神力量。这也让我们看到,优秀的诗歌教学,从来不是知识的单向传递,而是带领学生在文字中触摸意象温度,在探究中领悟文学深度,最终实现知识、能力与情感的三重升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勾文君《雨巷》课堂教学反思与听课感受 勾文君老师讲授的《雨巷》一课,以清晰的教学脉络、深厚的文本解读功力与灵动的课...
    听张老师说阅读 27评论 0 1
  • 今日,我再次聆听了油老师执教的五年级数学《植树问题》一课,相较于初次听课,此次收获更为深刻,对情境教学与知识建构的...
    学海无涯勤可渡阅读 33评论 0 1
  • 张佩佩工作日志10.22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通过实物操作、任务驱动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快速掌握了长度单位的识别、进...
    e1c686100e9f阅读 1,209评论 0 0
  • “口算乘法”第一课时,课堂中暴露的核心问题集中在两点。一是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断层,多数学生能机械套用“先算0前面...
    萱耀阅读 16评论 0 0
  • 老师不要说———思维可视化课堂 今天听了一节课,感觉做学生还是挺难的。要全神贯注听别人讲话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再说了...
    d1ada7172e45阅读 47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