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润心,以境促学—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初探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与学生认知规律,精心构建的具象化学习场景。它打破传统课堂的知识灌输模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实践活动,让语文学习真正扎根于学生的生活经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特征,要求教师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符合认知发展规律的学习情境。这意味着情境设计需紧扣教学目标,既不能脱离文本内涵,又要符合不同年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例如低年级侧重通过游戏化、故事化情境激发识字兴趣,高年级则需要设计更具思辨性的问题情境,培养深度阅读能力。

生活化情境:唤醒经验共鸣

生活化情境强调将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建立联结。在五年级上册"家国情怀"单元教学中,创设"家国记忆探寻"主题活动,在教室打造“家国诗韵角”,悬挂岳飞《满江红》、文天祥《过零丁洋》等诗词卷轴。开展“穿越时空的对话”活动,学生穿越到过去,与古代“爱国”使人对话;分组编排爱国故事课本剧,推敲台词时学习人物语言描写技巧。组织“我为祖国颂赞歌”朗诵会,从《少年中国说》中汲取力量,用抑扬顿挫的声调传递爱国深情,在经典诵读与文学品读中,提升语言感知与表达能力,厚植家国情怀。

问题驱动情境:激发深度思考

通过阶梯式问题链引导探究,是培养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在六年级上册"革命主题"单元,构建"红色情报站"情境,设置"战地记者手记”等任务。以《七律·长征》教学为例,通过"红军为何选择这条路线""诗句如何体现乐观精神"等问题,推动学生深入理解革命文化内涵。创设“战地记者手记”环节假设学生身处革命年代,要向后方传递战斗实况。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细节描写呈现战场的紧张氛围”“怎样刻画革命战士的英勇形象”,尝试撰写战地日记。通过这些情境,让学生在读写实践中体会革命精神,提升语言运用与情感表达能力,感悟革命先辈的家国情怀。

多角度情境:构建沉浸体验

整合视听触等多感官元素,能够增强学习体验的立体感。在小说单元《桥》的教学中,通过播放洪水音效、展示灾难画面,配合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文本中的紧张氛围。这种多模态刺激不仅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语言表达欲望。

在实际教学中,需注重情境的整体性设计与动态调整。以单元为单位构建主题情境,通过一系列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层层递进。同时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结合过程性观察、成果展示、反思等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在情境中的学习表现,及时优化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通过构建真实可感的学习场景,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熏陶融为一体。教师应立足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情境创设策略,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主动探索、深度体验的成长园地。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