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了,好像从出学校开始,每年都在年前聚一聚,有时在县城,有时是镇里街市,吃顿大餐,逗留一日,住酒店。往年,我还喝酒时,一瓶红酒又或买瓶好的白酒,烟当然是平时的,通常发仔会安排一包好烟。往年我们还会约个三两好友一起聚餐,或中午,或晚上。那会儿年轻还去怀念下网吧上网的日子,大有一种装成少年意气风发的模样。这是属于我们的仪式感。通常吃什么不太重要,喝什么不太重要,因为一般都不会便宜。也不知道是年前普遍抬价的原因还是物价本身的缘故,毕竟我们这儿物价堪比一线城市,五六线的工资一二线的消费。至于这一天的感受,大有一种年前最后一次“放松”的宣泄和释放。
今年和往年不同在于,我没再随从发仔一起了。仔细想来,记得好像也有过几次,都是我提前到县城,特意去奔赴这场“仪式感”,然后在县城呆一晚。所以,这也不算不同之处。要真细说起来,今年在我们租的房子,五个人,地点在市里,不需要住酒店。这次吃的是烧烤,依旧贵得离谱,关键是还不好吃。另外,决定明天再安排一顿火锅,自己买食材,自己弄,火锅底料已经提前备好。再有就是下午吃的菜是我烧的。就是这些。
说回“放松”,与其说“放松”倒不如说,大概是某种形式的“对抗”。家里的不自在和啰嗦,各种烦琐事儿,各种没意思的话题和场合,各种盘问和假热情,再到过不了几天又恢复常态的生活,枯燥,单调,乏味,乃至于无话可说,没啥子感情。都是知根知底的人和事,尤其是事儿还是那些事儿。穷人的家庭大多如此,脸面和钱,有钱就有面子。再就是给不了任何实际的帮助,那就象征性地“出谋划策”,又或聊聊闲话,别人的,或是自家的烦恼。总结起来大概就是别人都如何如何好又或有啥新鲜事,要么就是自家如何如何艰难又或遇到些糟心人或糟心事,然后是谁家有啥喜事好事或其它事儿,若还有其它的就是问感情状况,问工作,也问别人的,通常是同龄人的,又或相识的,还包括左邻右舍的。就这些事儿,年轻人总是容易不耐烦不是?我是说,虽然好像说的是我们的事儿,却都不是我们想听的,爱听的,更不是我们想知道,想说的,也都压根不感兴趣好吧。
谁过得好谁知道,如果不知道那就是不重要,不是吗?
那么,他们为何那么在意呢?总不好说对于自己家的孩子一无所知吧。尤其是一旦与人交流,尤其是老生常谈都常谈了,唯一的又或有且为数不多的可不就是年轻人的事儿嘛。再就是,有多少穷人父母是把自己当成自己的“财富”呢,如何能不上心呢?无论是控制还是说了解,可不能有一点点失控的苗头啊,否则,那岂不是失败?多少穷人父母不正是把孩子的成功当成自己的成功,乃至于把自己的成功愿想寄托于孩子身上?这是脸面,这是“与有荣焉”,这是因果,是付出和收获,是教导有方和家庭幸福美满,乃至于自己的牺牲,付出,舍弃和劳动,可都是为了孩子啊!我是说,不平等的互爱互助,可真是了不起的家庭呢?倒像是演戏,是做给谁看的呢?入戏太深总是这样的。
否则,何以婚姻成为了任务,事业成功和赚大钱成了荣耀,房子、车子成了脸面,再到工资多少,给了多少钱到家里,买了啥礼品或衣服,然后是多懂事,多听话,多乖,多能干,多优秀,替家里分担,独当一面,寄予厚望和不负厚望……然后是与人分享,与人倾诉,与人攀比,与人交谈的底气,乃至于什么话题都要强行扯到自己擅长和优秀的领域,争强好胜……像开屏的孔雀,好叫全世界看见。然后,当然是继往开来,越来越好,且必须如此。否则,来年该说些什么呢?可真是远见卓识。
如果还有什么,自然是各种好吃的,各种花钱,各种辛劳,各种付出,各种盘算,主打的就是一个“爱”,与之要求点“孝”,应该吧!所以,哪来的节日快乐呢?父母快乐就是快乐,他人快乐就是快乐,自己快乐?不要骄傲,不要自满,不要得意。不然,怎么又要还要、又当又立。都是父母的成全和光耀呢?
所以,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大抵还是有的,只不过是依附于父母的“寄生虫”,或者说“乖宝宝”,是父母的“武器”和“工具”呢!归根结底是,既害怕我们脱离控制又希望我们能够独挡一面。
当然,父母越来越老了。似乎,也该懂事点,该回报了,该自己处理好自己的事儿,最好是再分享分享好事儿……
只是,什么叫孝顺,什么叫懂事儿,什么叫回报,什么是感恩,什么是爱,以及怎样才算好……不懂的实在太多。就是不知道是不是父母都懂?父母的父母是否同意呢?所以,为什么没学会,为什么不懂,以及为什么毫无感觉?
诚然,并不尽然如此。可能只是极少数吧。又或者这些本就不适合公开,尤其不适合讨论。再就是,大概就像父母常念叨的那句:“等你们成为父母就知道了。”
所以,都是自学,且是必学,还只能是自己悟。
然后,不作为不对,做了不够好不行,做了满意了还不够,都是应该的嘛,再就是做错那就不得了了……所以,要怎样呢?属实不知所措呢!
我是说,这些到底是什么呢?
和朋友相处不需要知道这些,和恋人相处不需要那么烦琐,和同事领导也不需要那些,和陌生人就更不需要那些……归根结底,不都是第一次来到人世间,然后见贤思齐,能做到哪是哪就好,如果做不到大可从别的地方找补嘛,再不济各自安好,又或者大家都舒舒服服,快快乐乐,乃至于齐心协力,分工合作,互惠互利……都一样的经历,都是“身为人子”,也可能终为人父人母,说起来都是“爱”,热爱世界,关爱他人,爱护子女,各有各自爱好,各有各的好,何以要如此区分……是因为付出过所以必然不平等,是因为曾被不平等对待过所以更不该轻易打破,是因为但凡平等好像就没必要去付出,更是因为如果平等就在外人面前似乎很没“大人”的样子,再就是很不合格呢,敬畏与热爱,感恩与施予……那么多那么多的标准和界定,到底是如何达成共识的呢?关于身份的认定,关于归属的感受,关于位置的确定,关于责任和义务的划分,关于权力和权益的决定,关于选择和不得不选择又或只好如此的身不由己,多少人活明白后还能难得糊涂。我是说,尊重似乎很难?尤其是挚爱至亲,深怕别人看出来尊重,然后只好以某种不尊重来作为另一形态的庄重乃至于尊严。真的不累吗?
今天,吃夜宵时就听朋友说起初为人父和人夫以及人子的琐事,从买菜到各种操心家庭琐事,从各种关系到如何谋求幸福,从各种社会压力到自身的心理压力,包括欲言又止而又无可言说。再就是发仔长长的叹气声。然后是我们的沉默。以及彼此的话题,都主动选择一些无关紧要的琐事,泡茶,喝茶,嗑瓜子,玩手机,就闲谈。好像互相理解,又似乎并不需要怎么去理解。就放松放松,就自由自在,就吃吃喝喝玩玩,各种说说笑笑……我们都懂,却都不想懂,但终究是懂了。
我是说,也许未来还将继续这般困苦,也许现在已经弥足艰难,也许过去已然不易,但这一刻,聚在一起的时刻,就短暂地忘记,做一回真实的自己,又或者把自己也忘记。
我是说,过去,现在,未来,怎样都好。就像父母如何,自己如何,他人如何,怎样都好。还有外面如何,内心如何,身心如何,怎样都好。如果不知道,就都不知道;如果终会知道,总会知道;如果可以不知道,那就不知道;如果必须知道,那就知道。怎样都好。
我们聚在一起,与其说聚在一起,倒不如说,众缘相合,我们愿意为了在一起而相聚。至于是哪,去哪,做什么,吃什么,喝什么,玩什么,谈什么,有什么,没有什么……没有在追求什么,也没有在强调什么,更没有生起那些什么价值,意义,有趣,又或有没有意思,还有什么身份,什么地位,什么收入,什么权力,什么利益,乃至于什么友谊或情义或情感,我是说,有的都有,但不需要证明或自证什么。就只是来了,在一起。
我是说,一年一聚的时刻,你我不是一个人,而是面对面看见,共同去度过这时刻,一起浪费这片刻时光,自由的,自主的,自在的,一起而独立,独立也相互作伴,不以关系已是关系,不以感情已是感情,不以你我已然忘我。
以上,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