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检查取证法
(1)教师间交流获取学生信息。了解学生家庭环境、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与教师及学生间的交往表现情况等。
(2)与其他学生交流获取学生信息。
(3)与家长交流获取学生信息。
(4)通过学生档案袋、历史表现情况获取学生信息。
(三)谈话法
(1) 与学生交谈了解学生心理状态。
(2) 与学生交谈了解学生的困惑。
(3) 与学生交谈了解学生的需求。
(4) 与学生交谈了解学生的处境。
(四)分析、诊断法
依据上述三步调查、分析,可以从以下几类问题进行方向性诊断:
1. 生理问题
依据学生反应可以分为:
(1)应急性生理问题:例如,感冒、发烧、运动损伤、熬夜、睡眠不足等引起的偶然性、突发性、短期性生理问题。
(2)习惯性生理问题:由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等引起的长期睡眠不足、营养不良等生理问题。
(3)周期性生理问题:每个人个性体质各异,都有各自的生理活动周期,也就是说每个人的生物钟有所差异,有部分人生物钟变化较为敏感,反应就较为明显一些。
(4)成长期生理问题:儿童、青少年在其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生理问题,最明显的就是青春期生理问题。
2. 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学生最复杂、最麻烦、最敏感的问题,也是最难处理的问题。依据学生的反应情况,其具体表现为:
(1)家庭问题: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其心理判断、是非观念、心理承受能力、辨别能力都相对不够成熟。家庭问题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普遍的。往往一点小小的家庭问题,对孩子的心理冲击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家庭问题具体又可以分为:
① 单亲家庭问题:父母的离异对孩子的情感冲击会造成很大的影响。现在已经成了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第一杀手。
② 家庭和睦问题: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也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③ 家庭教育环境问题:父母的文化层次、个人修养、兴趣爱好,以及对子女教育的培养方式、期望目标,都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④ 与父母、家人的情感问题:与父母、兄弟姐妹之间有无情感纠纷、矛盾,也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2)与教师沟通、交流问题:
① 由学生情感喜好而引起的与教师之间的沟通问题。
② 由于受教师批评而引起的与教师之间的沟通问题。
③ 由于学生性格内向、害羞而引起的与教师之间的沟通问题。
④ 由于学生怕出错心理引起的与教师之间的沟通问题。
(3)与同学、朋友交往问题:
① 与同学、朋友间闹矛盾出现的心理问题。
② 与同学、朋友之间赌气出现的心理问题。
③ 与同学、朋友合作、分工活动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4)成长期心理问题:
① 智力发展缓慢引起的心理问题。
② 心理转型期出现的心理问题。例如,初入幼儿园、小学一年级、小学三年级、小学六年级~初一、高中一、二年级期间容易出现学生心理转型期心理问题。
③ 青春期心理问题。青春期是学生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学生在生理、心理方面都会发生一些比较明显的变化。
④ 考试、备考期心理问题。一般出现小学毕业考、初中毕业考、高中毕业考之前。
(5)兴趣缺失、厌学心理问题:
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有缺乏兴趣、厌学等不良情绪,有的是暂时性心理现象,有的则是不良的心理问题,如不及早进行疏导,容易造成严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