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世界读书日的提醒,大概不会静下心来回顾近一年的生活,很少与书为伴的日子,很少静下来的时光。
这学期的第三周,班长小文深夜发来辞职的信息,她那句,“不做班长,时间至少是我自己的”让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倒不是因为即将失去一位“千挑万选”的班长,而是羡慕、佩服,甚至有点嫉妒她的“无畏”。是啊,别人眼里的“光鲜位置”掠夺了多少做自己的自由。
近一年,疲于处理永远没有休止的杂事,一波又一波,一茬接一茬儿,未曾在书的世界里放浪形骸,难怪内心的田园日渐荒芜,难怪屡屡处于无望且焦虑的境地。
上次买回的书塑封已经蒙尘,偶尔翻看的只有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书架上已拆封的书不知等待了我多少个日日夜夜,而女儿满架的绘本早已经被她翻到厌烦。
还记得去年“满架蔷薇一院香”的四月,去参加松社书店活动的日子,还记得在“落花时节”与学生一起阅读、思维碰撞的点滴瞬间,这些本该是教书生活的日常,如今竟成了奢侈。我并非八面玲珑之人,却又事事追求完美,所以才落入“永无宁日”的死循环。
“这世界上所有的成功都是始于热爱,终于虔诚,做你所热爱的事情,平凡之路也会陌上花开”,我的平凡之路上迟迟未见花开,难道我对阅读并非热爱,也并不虔诚?
前年的夏天在DKS读完《叶嘉莹传》,读到生病的叶先生独自带着哺乳期的女儿无助地在屋子里躺了三天的时候,禁不住痛哭流涕,不能自已,眼泪冲刷掉了压在心口所有的泥沙乱石,剩下“坚韧”两个清晰无比的字,将我从“悬崖”边拽回,“天以百凶成一词人”,天以百凶成一“人”啊!
在暑假无数个孤独寂寥日子的缝隙中将王东华先生80多万字的《发现母亲》读完,终于理解为何“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也终于明白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母亲。
在病榻上走进付秀莹女士的《陌上》,在长长的旅途中随比尔·波特探寻《空谷幽兰》;在余华先生的《文城》中感受人性的光辉和跨越时空的苍凉,在莫言先生的嬉笑怒骂中品读《晚熟的人》,在《围城》中感受婚姻的“诱惑”与无奈,在《AI迷航》、《三体》中沐浴科幻之光,在《草房子》里享受不设防的感动。
《杀死一只知更鸟》阐释勇气与尊重,《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昭示教育和抗争的力量;汪曾祺先生带我去看《人间世相》,贾平凹先生教我《自在独行》;吴非老师告诉我无论《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都《不要跪着教书》,冷玉斌老师在《教书·读书》中让我领悟《教书这么好的事》;雷夫老师告诉我,在智慧与坚守中热爱,会创造《56号教室的奇迹》。
众多的绘本带领我探寻童书的宝藏,当我用《绘本之力》播下《幸福的种子》时,感受到了图画书也可以像麦克·莫波格一样把关乎人类命运的话题和深切的人文关怀注入到精妙的故事中。
读书于我是一个人的狂欢,更是一场自救。读书的意义于我并非区区千字能够说得完道得尽的。当你真正在书的世界里被疗愈过,就会相信“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