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网瘾的孩子越来越多,家长们对手机避之不及但又无可奈何。其实,我们更要搞清楚的是孩子沉迷网瘾的原因,而不是一味收起手机,隔绝孩子和手机的联系,然后就以为孩子的问题解决了。
想到有一个孩子给我讲过的他的成长经历。如今他已经是初三,长得高高的大男孩。但是讲到他的童年,却仍像个小朋友一样,流露对父母陪伴的渴望和期盼。
从他记事起,父母都工作繁忙。小时候,他被放在爷爷奶奶家照顾。小学三年级,他可以自己上下学,爷爷奶奶年纪也大了,他便回到了父母身边。本以为会多了很多一家人在一起的时光,可是父母经常加班,家里常常是放学后独自回家的冷冷清清的他自己。
随着年龄渐长,他已经习惯了一个人生活。慢慢的,他对父母陪伴的渴望变成了手机的陪伴。父母好像也习惯了他的独立,即使不加班,家里常常的场景也只是三个人安安静静的呆在家里,各玩各的手机。
后来父母亲发现他沉迷网络,怒不可喝……可是据他自己说,手机不是像爸妈说的害了他,而是拯救了他。如果不是手机陪伴了他那些感到害怕、孤独和压抑的一日日,也许他早就抑郁了,说不定哪天就觉得那样的日子没意思想不开了……
过去,我对孩子与手机的关系也没那么放松,是这个故事让我对孩子用手机这件事多了一个视角。我们真正要抓的不是孩子沉迷手机这个行为,而是要去反思在我们的养育中缺少了什么孩子需要的东西,使他在现实中求而不得转而投向网络。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手机就变成了孩子的精神食粮。他与生俱来想从与自己最亲近的父母那里得到的精神营养,此时,他在手机里找到了。
所以,我们如果只没收孩子的手机,切断孩子与手机的关联,孩子的问题就解决了吗?答案显而易见,不能。我们更要做的是在现实中给予孩子他所需要的精神食粮。
因此,面对手机,我们要知道它并不是我们家长唯恐避之不及的万恶之源; 躺平,也许也不能成为我们嗤之以鼻的指责行为,那也许是身体发出的保护自己的信号。
具体问题还需具体对待,这样的辩证观,也许放在什么问题里都是贯通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