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这本书,连晚上睡觉做梦,都跟怎么消除童年焦虑有关!这本书也全部读完了,虽然只有8个章节的内容,信息量还是挺大的。在阅读过程中,其实我也慢慢感受到焦虑存在的原因,以及当孩子焦虑时,我该怎么做。当然,我自己焦虑的时候就无法再去安抚孩子了,所以首先得要保持自己的好状态,然后才能更好的帮助引导孩子吧!
紧张或焦虑,并不是一种病毒,也无法被根除或遗忘。它是一种头脑的状态,既需要被理解,又需要被小心翼翼地挑战。
最终目标:孩子能够突破自己的局限,充分展现生命的活力,全身心融入世界,敢于承担合理的风险,愿意拥抱充满未知、但又充满机遇的将来。
“紧张”得反义词,并不是“不紧张”,而是联结与信任、游戏与快乐。
联结与信任
孩子容易紧张的个性,一方面来自基因,一方面来自父母的教养方式。在不可回避得事实面前,我们必须反思自己的做法,包括对孩子的批评、怀疑、过度保护、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值。在应对焦虑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求父母: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让孩子形成能够自我安抚的“内在声音”。接纳孩子,热情地接受他的“当前状态”。充当称职的搭档,当孩子因焦虑而逃避或呆住时,我们小心地轻推他,让他摆脱出来。
游戏与快乐
“外化”,能够帮助孩子重建“自我”与“问题”得关系,进而让游戏式方案成为可能。
“角色置换”游戏是帮助孩子处理恐惧情绪进而摆脱困扰的好办法。
“打闹”游戏,可以给孩子注入更多的自信,帮助他们克服恐惧。
“事件重演”,能够有效化解孩子在某个具体事件中的恐惧。在重演过程中,足够的安全感让孩子可以借助笑声来释放恐惧。
为人父母,谁不担心
如果我们信任孩子强大而坚韧的生命力,信任亲密关系中所蕴含的积极能量,信任爱与游戏所提供的自然疗愈效果,那么我们将不再因孩子而担心和焦虑。
无论如何,我们努力的最终目标必须是:后退,信任。
十大原则
首先,我们用爱、共情与接纳,重新加固安全感的地基;接下来,我们借助游戏的轻松与笑声,缓解眼前的问题;最后,我们基于与孩子的亲密联结,帮助孩子直面恐惧、不再逃避。
重温联结、重建信任、重享笑声、重拾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