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评分

以下内容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10讲》第2章“评分”的啃读记录。

魏智渊老师往往在分析问题是喜欢先把底层逻辑分析清了,这对于像我这样一个做事也好、读书也好毫无章法、眉毛胡子一把抓的人来说确实是一个清流,喜欢读他的书、听他的讲座,可能就源于缺啥补啥吧。

评价这个词的内涵和外延都比较大,对人评价对事评价对团队组织都可以评价,评分则相对聚焦一些,在这本书的语境体系里主要是跟学业发展相关的评价。

一,评价少点,孩子才有放松感

我们打小就生活在不断的被人评价的环境中,成人后也在这种环境中继续评价下去——评价他人+被人评价。

且看人间清醒的魏智渊老师咋评价“评价”的:

成人跟孩子是教育关系,同事和同学之间是伙伴关系,要减少甚至杜绝评价。

评价多会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张,陷入零和博弈的困境。

而迷信于表扬或者批评,实际上没有弄明白其背后是以不平等为前提的纵向关系。

不要轻易张口评价(表扬或者批评),那意味着把自己放在了高高在上的祭坛上,若底蕴不够很容易“反噬的。

那该怎么做?

表示坦诚的感谢、敬意和喜悦。

哪怕是对待孩子们,也是如此。

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松弛的、舒适的、愉悦的,无论做什么都会高效,无论说什么对方都会认真听好好做。

魏老师那句话很扎心:

很多时候,教育把吃药当成了吃饭,且合理化了。

这里的吃药是打比方,指的是动辄干预,而且是评判式的干预。

我又不由得对号入座了,比如早晨,儿子起床速度不尽如人意,比如刷牙洗脸是否走心,比如写作业的次序等,我俩都忍不住建议甚至强制要求,儿子一直一直都在被我俩“管”着做各种各样的事,哪里有自由,哪里能培养出他自己的自我掌控感?

我俩,这不就是把“吃药”(掌控/指责/评价)当吃饭了么?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呀!

原来一直在错的路上“狂飙突进”呢!

在家如此,在教室呢?又能好到哪里呢?

读书能医愚。

接着来看魏老师关于评分相关问题的论述。

二,区分三种评分(测评)

三句话不离本行。

魏老师对评分的三种归类主要聚焦在教学领域里。

说实在话,老师当了这么多年,“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了这么久,还没有如此有意识地区分过测试哩。

测试分为三类:日常测验,标准化考试和选拔性考试。

这三类测试的功能各不相同。

日常测试是为找出儿童学习的漏洞,进而查漏补缺。比如堂测周测担负的应该就是这样的功能。

标准化考试是为了反馈孩子们学习是否达到课程标准,那么月考期中期末考试不正是围绕课标进行的么?高中的会考就属于这样的测试。

选拔性考试主要功能是筛选,像中考高考,这个最容易理解,无怪乎都说“一考定终生”。

弄清楚这个底层逻辑,魏老师接下来分析老师(学校)、家长的侧重点应该放在哪里——

学校是为了帮助孩子们完成标准化考试,保证他们学业达标,这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

选拔性考试则是孩子和家长的共同课题,怪不得很多人都说教育是需要投资的,甚至还有人说教育是贵族人的游戏。

可是应试教育大背景下,三种评价(测试)被学校一肩挑了,学生的考试成绩尤其是中高考成绩成了评价老师、学校的一把尺子。

我家闺女所在的班级强手如林,只是她的成绩只能垫底,老师讲课重点侧重于前2/3甚至是前1/3的孩子,她数学和英语很明显处于跟不上的节奏,作为父母的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悲催却无能为力,当初不是做出了取舍,想让她去最好的学校、最好的班级么?在一次又一次的成绩排名中,不只是爸妈看到她的成绩难免哀其太低怒其不争,恐怕她自己才是最最倍受折磨的那个吧,何况这群学校本身压力就超级超级大。

魏老师在接下来有这样一段话:

孩子感到没有努力的方向,觉得什么也不行,对他的精神是最大的压抑。

看到这段话,我就觉得有一把刀子在一点一点的割我的心头肉!我的孩子就处在这种精神压抑的状态下吧。

苏霍姆林斯基说:

心情苦闷和精神抑郁会使孩子的大脑变得麻木。
如何挽救?需要有明朗的乐观的心情才能滋养他思想的大河,变得生机蓬勃起来。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唤醒力量。

可是,这些乐观快乐,对于比牛马还牛马的在校生,尤其是升学率数字非常漂亮的“名校”里的孩子来说,真是是个奢侈品呐。

就如此刻,她马上就休息了,我只能做点好吃的等她回来吃点,紧张的洗刷吃罢,又得返回教室了,想给她减减压也没足够功夫呀!

说到底,我这个当妈的还是能力不够,专业知识欠缺。

说回教师的身份,有些儿童长久在学业上落后,老师未必知道或者知道的不是很清楚,家长当然更不知道,这才是教育最大的悲哀,也是问题的关键。

能够清晰的洞察,就成为教师修炼的主要方向。

如何洞察?通过观察、提问,这种能力的修炼需要我们把注意力从对知识的关注转移到对孩子的关注,这属于理念的转变,观念一变天地宽。

再切换到孩子频道,Ta一旦意识到自己不行,就会丧失努力的方向。

此时的家长老师应该及时介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而不是把孩子视为问题吼出来批评Ta,反之,应该关注这种状态,把它当做解决问题的最好契机,和孩子一起面对(尤其是家长更是不可缺位)。

这才是孩子们潜意识里渴望得到的。

孩子在学业或者日常小细节里暴露出来点问题,简单粗暴给出低评价,只会让孩子产生焦虑,于解决问题毫无益处。所以苏霍姆林斯基和魏老师都在呐喊:不要随意评价孩子。

比如学业上,如果孩子最基础的知识还没掌握就不要急于测评,让他在错误的多待一会儿,帮助他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提供更多周边知识的补充材料供其阅读,允许出错、帮他识别,或者让孩子自己识别出错误,最后从错误中走出来,这时再去给他评价和评分才是合宜的。

评分最终是用来推动学习,而不是为了排名,不是为了恐吓,更不是为了羞辱孩子。

归纳一下,为了帮助每一个孩子在他的最近发展区、在他原有的基础上快速成长,测评是一个比较好的反馈方式,但是要处理好标准化测评,选拔性测评跟日常测评的关系。

日常测评涉及宜小而精少而美,目的是为了帮助他基础知识过关,标准化测评按照教学大纲来处理,不需要刻意拔高,而选拔性测评是零和游戏,是较好级别的PK。

这时候我才知道,不能把所有的孩子教育问题一股脑的推给学校,那说明父母不够专业,更是不负责任。

呜呼哀哉,我知道得着实有点晚了!

三,评价着眼于什么?

了解那么多评价的必要性和不合适处,看来,评价既避不开又绕不过去,还得用评价,那就该扬长避短。

魏老师给出两个选项,欠缺性评价还是成长性评价。

所谓欠缺性评价是从儿童的不足入手进行评价,而成长性评价是跟他的成长结合起来。

儿童没有掌握时不评分,努力掌握时再评分。评分对儿童具有激励作用,可以让他在挑战学习困难的过程中感到喜悦。

想想我错得有多离谱,早读默写条不过关的孩子,会遭到我的“轮番轰炸”,点名批评、叫到外边二次背诵、重新默写、指责其课堂不认真听早读不专心背……

想想这拨孩子能从我的评价中得到多少尊严?

怪不得魏老师毫不客气的指出“就孩子无力掌握的内容对他进行测评就是一种羞辱”!

一个孩子总是得不到积极的评价,他努力的动力就会慢慢消失;

一个孩子遭遇学业上的困难得不到及时的救助,出现懈怠应付就在所难免。

所以,评价着眼于孩子们的成长点,这对孩子是一种福音,让他们看到努力的方向;对于成人而言,不再一味的打压孩子,慢慢的也就拥有了成长性思维。

还是心态一变天地宽——

孩子们成绩不够理想,但他内心深处肯定是渴望进步的,他们需要的是帮助而不是指责,我们要做的是理解、接纳他,帮他做得更好。

成人能接纳孩子犯错,肯定他的成长,潜移默化之下,孩子也能接纳自我、肯定自我,然后找到更好的自我。

这才是良性循环,才是教育,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该有的模样。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