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观 测 云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单元第六课,对应课标核心概念“10.1地球系统(天气与气候)”的第二点“学会使用仪器测量和记录气温、风力、风向、降水量等气象数据,并运用测量结果描述天气状况”。
聚焦部分,通过“农民晒谷”情境揭示云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探索部分有三个活动:首先提供云量分级图,引导学生通过分级观察判断云量,晴/多云/阴;接着提供云形示例图,引导学生对云朵形态进行类比,羽毛状/鱼鳞状/团状;最后运用云量和云形归纳雨前云特征。研讨部分,深化辩证认知阳光与云量的关系,并探讨不同天气现象测量的准确率及背后的原因。拓展部分,利用太阳、云和雨的关系图,引导学生思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教材设计层层递进,落实“观察-记录-分析”三阶实践,培养学生从现象中发现规律的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云的形态已有生活观察经验,但缺乏系统分类认知,普遍处于具象思维阶段,需依托图像对比,如羽毛/鱼鳞等具象类比,建立云的科学分类概念;在实践层面,学生易出现云量估算主观性强,如对“多云”标准理解模糊、云形特征概括困难等问题,同时需强化户外安全观测意识。
【材料准备】
云量分级图、典型云形态卡片、多媒体课件。云观测记录单。
三、【教学过程】
一)、聚焦:云的秘密
1.展示农民晒谷与收谷的对比图:“为什么农民伯伯看到云会紧张?”。
2.播放延时云层变化视频:云像天空的密码,云可以告诉我们哪些天气信息?我们怎样观察云?今天我们当云朵侦探!
设计意图:以农民晒谷的真实困境创设认知冲突,揭示“不同人群对天气需求各异”的社会背景,快速激活学生生活经验;配合延时云层变化视频的视觉冲击,将抽象的天气系统转化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云如何传递天气信息”,明确本课“观察解码”的核心任务,为后续分级观察建立认知起点。
二)、探索:云朵侦探
1.活动一:云量分级。
教室内学习云量三级图:阳光明媚,只有少量的云为“晴”;云比较多,有时可以看到太阳为“多云”;云多而密,看不到太阳为“阴”。模拟训练,判断示例照片,并出示云量判断的“量化方法”。
2.活动二:云形判断。
提供“云形类比卡”:羽毛→卷云,鱼鳞→卷积云,棉花团→积云。
观看“卷云、卷积云和积云的区别”的视频,加深认识。
户外实践,带记录单到操场,完成两项任务:云量判断和云形判断。
3.活动三:雨前预言家。
学生针对“从云量和形状两方面说一说,下大雨前的云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观看下大雨前的视频,补充认识。师生共同小结,下大雨前的云量——云多而密,看不见太阳,云的形状——厚厚层状、庞大棉花状。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递进的观察活动构建科学思维框架。云量分级借助量化图表将主观感知客观化;云形侦探任务利用具象类比匹配三年级具象思维特征,降低形态分类门槛,绘画记录环节兼容科学性与创造性,结合小圆镜反射法创新解决低年级户外观测安全隐患;雨前云分析引导学生关联历史经验归纳关键特征(增厚、灰暗、密集),实现从观察结果向预测能力的初级迁移,埋下“云与降水”的探究伏笔。
三)、研讨:天气判断思辨
1.提问:出太阳的时候,一定是晴天吗?看不见太阳的时候,一定是阴天吗?
预设:不一定。早晨或傍晚,太阳有时会从云缝里露出来,比如朝霞和晚霞,虽然看到太阳了,但天空可能还有很多云,不算真正的晴天。雾天或沙尘天,太阳被水汽或沙尘遮住了看不见,但云其实不多,也不算阴天。阴天必须是厚厚的云盖住整个天空。
2.提问:我们对今天的云量的判断一致吗?
预设:可能不一样。观察位置不同导致判断有差异。比如操场南边的同学看到一片乌云,北边的同学却看到蓝天。就像站在教室前后看窗外,景色也不同。
3.提问:比较我们对雨、风、云的观测,哪个比较准确?哪个不太准确?说一说我们的理由。
预设:观测雨最准确,因为可以利用雨量器准确测出降雨量。观测风第二准确,因为可以利用风旗、风向袋等工具测量风速和风向,但如果风忽大忽小或者改变方向,可能测不准。观测云最不准确,因为云极易变化,且变化速度非常快。
设计意图:聚焦两个辩证问题,“阳光存在≠晴天”、“无阳光≠阴天”,破除经验主义误区,培养学生综合判断天气的思维习惯;通过对比各组云量记录单的差异,揭示观察位置、主观判断对科学数据的影响,渗透“客观标准”在科学研究中的必要性。
四)、拓展:水在大自然的旅行
1.查看云图卡,了解更多不同类型的云。
2.读图,说一说太阳、云和雨的关系。
3.观看“小水滴在大自然的旅行”视频,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
设计意图:通过云图卡,对更多不同类型的云产生兴趣。通过图片和视频,高效建立“太阳驱动水循环→水蒸气成云→云滴碰撞化雨”的系统模型,既化解三年级学生理解能量传递与物态变化的认知障碍,又强化知识关联性,从云观测到天气机制,实现从现象描述到本质理解的思维跃升。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本课与本单元第3、第4、第5课属并列关系,需要教师到室外组织学生开展观察活动,因此教师可根据天气情况调整教学时间,最好选择晴天或云团清晰的多云天气。 播放骄阳似火的天气视频或出示图片,以骄阳似火的天气里,晒谷子的农民的反应为情境,引出问题一是什么决定 了天空的阴晴?然后请学生说一说,关于云,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进而引导学生讨论:“我们怎样观察云?云可以告诉我们哪些天气信息?”.探索:观察、记录云量和云的形状。教师向学生介绍区分云量多少的方法:最简单的方法是参照教材中的晴、多云、阴三幅图,判断当下的天空云量接近于哪一种。也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把天空当成一个圆面,平均分成四份,把看到的云量想象填充到这个圆面内,如果云量不超过圆面的1/4,就是晴;如果云量超过1/4且不超过3/4,就是多云;如果云量超过3/4,就是阴。然后组织学生到室外观察云,注意提醒学生不要直视太阳。学生判断今天是晴、多云还是阴,观察结果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以上对云的观察,说一说大雨前的云是怎样的,让学生交流相关的经验。教师可以展示大雨前乌云密布的图片的形状与天气紧密相关的认识。
本次课堂教学评价分为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以小组为对象,根据各组“人参与,记录客观真实,乐意展示交流”等课堂表现进行评价。自我评价是本课学习结束时,学生对自己的实践过程进行评价。优化评价机制,注重过程性评价,这样让课堂效果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