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云》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通过对云的观察,描述云的特征及种类,知道根据形状可将云分为积云、层云、卷云三大类;初步知道根据云量判断天气的方法,可根据云量将天气分为晴、多云和阴。
2.科学思维:根据对云特征的观测与记录内容,对比图文资料,判别云的三类形态;运用比较与分类的思维方法,认识气象特征与天气状况之间的关联。
3.探究实践:能基于观察,描述云的特征,对照资料分析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形成及时记录、收集证据的科学学习习惯。
4.态度责任:在云的观察过程中,对天气现象与规律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观察与记录,具有用事实说话的意识,并能坚持对云进行长周期的观察记录。
一、聚焦
(1)飘浮的云由什么组成:云是由悬浮在大气中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
(2)云的观测有哪些内容:云的观测一般要测定云状、云量和云高。
(3)云的观测有什么意义:云的观测对于分析未来天气演变有着重要意义。
(4)怎么观测云呢?揭示课题:观察云(板书)
二、探索
1.课前布置学生观测云,并且画了观察到的云的形状,让学生分享自己曾经观察到的云。教师将学生画的云贴在黑板上。
2.学生根据不同形状的云的照片,尝试给云进行分类。
3.通过课件介绍各种云的形状、特点,重点介绍三类云:大团堆积的云(积云)、均匀成层像雾的云(层云)、纤维或羽毛状的云(卷云)的形状、特点,并了解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书中没有出现积云、层云和卷云的名称,为了交流方便,使用科普视频作为微课进行讲解,将图与名称对应,教学时就可以使用这三个名称。
4.介绍区分云量多少的方法:把天空当成一个圆面,平均分成四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面内,如果云量不超过圆面的1/4,就是晴天;如果云量不超过 3/4,就是多云;如果云量超过3/4 或覆盖了整个圆面,就是阴天。(以上要通过先粗略讲解1/4的意义,再用估计的方法来区分。)
5.介绍依据云高(<2km、2km-6km、>6km)进行简单的分类,分为低、中、高云,以及拓展了一个知识——航空航天分界线也是用高度区分,卡门线100km。
三、拓展
1.提问:云的变化和天气变化有什么样的关系?和人们的生活又有什么样的密切关系呢?2.拓展:看云识天气。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根据云的形状、来向、移速、厚薄、颜色等的变化,总结了丰富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编成谚语。介绍气象谚语。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东虹日头西虹雨。
鸡在高处鸣,雨止天要晴。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
之前在网上平台看到过曾宝俊老师的一堂创编课《节气谚语探真》,探究这些节气谚语是不是真实的,是否科学。这一课很有意思,在本节课中,曾老师"抽丝剥茧"地带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习问题的解决步骤和研究方法,产生结论。我最喜欢的一点是,问题不仅仅是到产生结论位置就停了,还能继续深入"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新的问题就又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