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第29期第442天分享20221012
1.把班级看做一个民主国家,班级的主权不属于教师而是属于学生们。班级规则必须通过学生们们协商,民主程序制定出来。
2.孩子做了某种不好的事情,危险的事情,或者对他人危险的事情,甚至是接近犯罪的事情,可能是“他并不知道这是不好的事情"。大人们应该做的只有一件事:教导而非斥责。如果不知道,就要教给他。在教的时候不需要责备性的语言。既不感情用事,也不大声吼叫,而是用理性的语言去教导。
3.人的问题行为背后的隐藏的“目的”、心理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来考虑:
第一阶段“称赞的要求”。孩子们认真学习,积极运动,员工努力工作的目的始终只是“获得表扬”,进一步说就是“在共同体中获得特权地位”。他们的生活方式就是“如果没人表扬就不干好事"或者“如果没人惩罚就干坏事”。想要成为周围人期待的好孩子,就去做一些作弊或者伪装之类不良行为。
应该:通过表示“尊重"的方式,让他们明白即使不“特别"也有价值。不是在他们做了“好事"的时候去关注,而是去关注他们日常生活中细微的言行,还要关注其“兴趣”,产生共鸣。
第二阶段“引起关注”。但好不容易做了“好事",却并未获得表扬,也没能够在班级中取得特权地位,或者原本就没有足够的勇气和耐心完成“能获得表扬的事"。此时,人就会想,“得不到表扬也没关系,反正我要与众不同”。想要在班级取得特权地位,想要在自己所属的共同体中获得明确的“位置",这才是他们真正目的所在。积极的孩子会通过破坏社会或学校的小规则,也就是通过“恶作剧”来博取关注。消相的孩子会表现出学习能力极其低下、丢三落四、爱哭等一些行为特征,希望以此来获得关注,也就是企图通过扮演无能来引起关注,获得特别的地位。
应该:通过“尊重"的方式告诉他们,其本身就很有价值,并不需要非常特别。
第三阶段“权力斗争"。不服从任何人,反复挑衅,发起挑战,企图通过挑战、反抗胜利来炫耀自己的“力量",并以此获得特权地位。用脏话来谩骂、挑衅父母或老师,有的脾气暴躁、行为粗鲁,有些甚至去抽烟,偷盗,满不在乎的破坏规则。消极的孩子们会通过“不顺从"来发起权力争斗,无论再怎么被严加训斥依然拒绝学习知识或者技能,坚决无视大人们的话。他们也并非特别不想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必要,只是想通过坚决不顺从来证明自己的“力量"。父母或老师如果拿起“愤怒球拍”打过去“斥责之球"就上了他们的当,会兴高采烈地打回下一个“反抗之球",并在心中窃喜自己发起的连续对打拉开了帷幕。
应该:如果触犯了法律的问题,就需要依法处理。不涉及法律问题的权力争斗,一定要立即退出他们的“球场”。首先应该做的事情仅此而已。一定要清楚一点,斥责自不必说,即使表现出生气的表情也等于站在了权力争斗的球场之上。
第四阶段“复仇"。下定决心挑起了权力争斗却并未成功,既没有取得胜利也没有获得特权地位,没能得到对方的回应,败兴而退。像这样战败的人一旦退下阵去就会策划“复仇"。向没有认可这个无可替代的“我”的人复仇,向不爱“我"的人复仇,进行爱的复仇:既然不爱我,就索性憎恶我吧,在憎恶的感情中关注我。进入复仇阶段的孩子不选择正面作战,他们的目标不是“坏事",而是反复做“对方讨厌的事":跟踪狂、自残行为、自闭症、暴力或粗话逐步升级、加入不良团伙或反社会势力参与犯罪。消极的孩子则会变得异常肮脏或者沉溺于一些令周围人及其反感的怪异癖好……通过伤害自己或者贬损自己的价值来控诉“我变成这样都是你的错”。让父母十分担心,并且万分痛心,对孩子来说,复仇就成功了。教师或父母能做的事根本没有,他们的目的就是“向你复仇”,你越想插手去管他们,就越认为找到了复仇的机会,继而进一步升级不良言行。
应该:求助于完全没有利害关系的第三方,也就是说,只能依靠其他教师或者学校以外的人,比如专业人员。
第五阶段“证明无能"。为了被人当成“特别的存在"来对待,想方设法、绞尽脑汁,但都没有成功。无论是班级里还是家庭中,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而周围的人不理解,都希望你能更加努力,认为只要去做就能办到。他们的期待导致了“证明无能"行为的产生。与其认为“也许能办到”而致力其中结果却失败,还不如一开始就认定“不可能办到”而放弃更加轻松。想尽办法证明自己有多无能。主动放弃一切,不去从事任何课题,也不对事物做任何思考,并且他们总是厌世性的拒绝一切课题和周围人的期待。父母或老师越想插手去管,他们就越会用更加极端的方式“证明无能"。
应该:遗憾的是,你根本束手无策,或许只能求助于专家。但是,帮助那些已经开始证明无能的孩子们,这对于专家来说也是相当困难的任务。
4.问题行为根源都源于一个目的——“归属感",也就是“确保自己在共同体中的特别地位"。